先來兩張圖
上一節我們講到過成為專業領域中的20%。
事實上,這種時間因素有很大的局限性,僅僅通過時間的積累并不一定能夠成為頂尖人物,例如像寶鋼的工人,干了20年,也只會煉鐵中的某一項技能,哪怕你再熟練,你所獲得的技能也只不過是一項技能用了很多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大規模的機器人上馬,工人也就只有被淘汰的份。
那么在這20%的人群中他們有什么樣的共同點呢?
事實上,這些人的共同的行為模式是:輸入、思考、輸出、再輸入的循環。
輸入:學習知識、經驗、技能。
思考:通過已有的事物認知對輸入的技能進行歸納、演繹、類比、逆向思考等方面的聯系。
輸出:將思考轉為指引自身前進的實踐,包括交流、寫作、練習、教育他人等等。
事實上,這種行為模式在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都存在,那么這些20%的人究竟強在哪里?
如果把輸入、思考、輸出,這一循環比成汽車的四個輪子的話,那么這些20%的人實際上是加快了這些輪子的運轉速度。
例如做生意的人為什么會比工廠工人腦袋靈活,收入高一些。從本文的角度來講,因為做生意的人大腦中輸入的內容包括員工管理,市場營銷,產品進銷存等認知內容多于工人,對這些事情有深入的思考,并能及時的處理問題進行改正,而工廠工人由于輸入的內容有限,主要是單一的工作內容,這些內容并不需要深度的思考,只需要固定的進行輸出即可完成。盡管大家都在遵循輸入、思考、輸出的循環,但在最初輸入的知識量上,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了。
但是也別認為自己增加知識的輸入量就完事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讀了很多書,卻好像沒有什么用,如同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具體可參看我的簡書《別讀書了,你只是在做知識的硬盤》)
實際上,在這整個循環中,輸入僅僅只占1/10。起決定作用的是輸出。輸出的多少決定著自己成就的高低。這種輸出可以是寫作、交流、教育、實踐等。
我們的行為模式盡管一樣,但是如果想成其中的20%,就應該加快自己輸入輸出的循環,快速的輸入輸出,盡一切可能將自己所獲得的認知進行輸出。可能剛開始并不如人意,卻是發現自身不足并再次進行輸入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