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對個人成長的認知
在今年易仁永澄老師的鉆石行動當中有個發現:自己對目前工作的最大不滿來源于因為工作內容多變感覺阻礙了個人成長,由此希望下半年解決的問題是:工作變化帶來的狀態下降而導致個人成長計劃中斷。既是問題也是期待,除了第一反應就感覺需要思考的工作變化影響狀態的原因之外,從期待的角度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自己期待的個人成長是什么?
在自己提出問題中的個人成長其實指的是一個自己的長期計劃,工作變化帶來的狀態下降在自己認為影響最大的就是自己制定的某個長期計劃無法繼續按照計劃推進,比如規律運動,比如早睡早起,比如做好日&周&月計劃和總結等,只要出現影響自己執行此計劃的情況,自己就直接定義為阻礙個人成長,但其實對于問題更加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外部環境變化經常影響目標達成怎么辦,哈哈,也算是易仁永澄老師說的更加接地氣的問題(詳見文章:永澄:如何用一個「小問題」干掉自我攻擊?)。
在進一步思考,實施了自己制定的長期計劃就能夠獲得期待的個人成長嗎?或者說自己制定的計劃就是對的嗎?實踐出真知,外部環境變化導致計劃中斷也有可能是因為計劃本身就存在問題。從另一個角度推理,工作變化也不代表自己不能獲得個人成長,就像易仁永澄老師說過的所有經歷都是財富,關鍵是你怎么看待。新增加工作可以拓展知識面,計劃被打亂是提醒自己目標管理能力要提升......
明明是從一個可以很好推卸自己責任的問題開始的,怎么想著想著就變成了啥啥都是自己的錯啦,哈哈哈哈哈~
澄清自己期待的個人成長
自己近兩年制定的中長期計劃其實大部分都是培養習慣,像是“成為什么樣的人”、“實現什么樣的人生價值”這樣長遠的目標自己還沒有能力掌控,之所以愿意找一個具體內容為目標,只是更加容易制定出可執行的計劃讓自己感覺個人成長可以落地,但其實運動也好、早睡早起也好、做計劃也好,就和每天刷牙洗臉的習慣一樣都是一種保障手段,做了一次沒什么成果,一次不做也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是長期做就會給自己帶來高回報。
易仁永澄老師說過(文章:永澄:我打賭,你的學習很少設置目標),學習要圍繞一個軸心,但“圍繞一個軸心學習,不代表你不能學很多其他的東西”。以此類推自己的個人成長,能夠持續做這些事也可以看做是獲得個人成長,但不應該是個人成長的軸心,如果變成軸心就會出現易仁永澄老師說的手段目標化的問題,一旦做不到自己規定的每天運動/每天做計劃/每天10點睡覺就感覺計劃又失敗了,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就由一個重要計劃的偶爾中斷泛化到對生活方方面面的自我放棄,從結果上看反而讓做計劃成為了獲得個人成長的絆腳石。
習慣養成上升到個人成長主題層面可以考慮以“做到自律”這樣維度的內容,而做到自律的關鍵其實是持續做,而不是每次做多少,就拿規律運動來說,通常都會給一個類似“每天運動10分鐘”這樣的計劃,如果跑了一天外勤運動量已經很大,還有必要完成嗎?易仁永澄老師總是強調計劃要靈活有彈性的,但通過這個事例感覺到計劃靈活性的背后有一個更高的潛在要求就是目標要清晰,自己希望規律運動的目標是維持身體健康,那么計劃的靈活性就圍繞每天保持足夠運動量就好,如果出外勤等原因已經滿足運動量就可以不安排專門做運動,如果伏案工作一天即使腰酸背疼感覺累也要做運動至少達到基本標準,如果運動的目標是減肥肯定就要有另外一種執行標準了。
計劃的靈活性還有一個條件是思維要打破非黑即白的判斷標準,按照計劃標準做了就是成功,沒按標準做就是失敗,所以干脆徹底不做了,這樣思維方式就可以從“狀態不好不想做”變為“狀態不好少做點”。
另外,個人成長應該圍繞主題制定一個整體計劃,但并不代表做計劃之外的事情就不是個人成長,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就是個人成長嗎?甚至可以說由失敗獲得的個人成長更加關鍵!如果把這些也看作是個人成長,其實就會更加積極地面對問題或者失敗,而不是一出現問題就反感,計劃一旦被打破就自暴自棄。
回到感覺自己在多變的工作無法獲得個人成長的話題,想想有哪些事情是讓自己感覺有個人成長的呢?近一點是學習理解了社會救助的相關政策、知道了低保臺賬是什么還有里面包含的各類信息,在夏令營帶領了開營儀式、閉營儀式,和小朋友有互動,遠一點的有組織完成一場有大型活動活動、完成了一篇文章或者案例、講了一次課,這樣的事情都會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在進步的或者說至少是感覺有收獲的,還有一些讓自己非常羨慕但不容易獲得的“成就”還有,比如最近的其他同事做出工作手冊或講課,還有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活動照片和自己的感受,每次遇到那些自己想要但別人做到的情況時自己都會很羨慕,產生“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其實深入想一想做成這些事情并不代表一定獲得了個人成長,有些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有些是自己做成了的事,更多的是感覺到有成就感,但有成就感并不等于獲得了個人成長。
感覺自己對于個人成長的認識還是在延續學生時代的思維模式:學習了知識、考出了好成績就感覺開心,并沒有關注這些背后真正的價值,這樣的思維模式可能就造成了自己感覺不到管理工作的價值,就會感覺沒有收獲,沒收獲就感覺沒成長。遵循本能追求可以獲得成就感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感受不到管理工作的價值正正是因為自己并沒有系統學習過管理,說白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管理,也不會管理,也正因為此其實在管理工作中能夠獲得的個人成長可能比直接服務還要多,只不過也要求自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和實踐,想想社會工作服務自己大學學了四年、累計做了三四年,也就是個一知半解,更何況是幾乎從來沒有學習過的管理呢,所以還是要調整對管理工作的認知,有正確的態度、認真踏實學習、做好工作進而獲得成就感。
尋找保障個人成長的方法
重新認識個人成長以后,工作多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也需要重新分析,要解決的問題也會發生變化。自己的情況是在穩定的環境下能獲得個人成長,而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就感覺不到個人成長,說明自己獲得個人成長的系統太脆弱,需要迭代系統以適應環境多變的情況。
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認知,正確認識個人成長并積極面對個人成長遇到的問題。第一是對個人成長的認知,做完不一定是個人成長,變成自己的經驗才是個人成長,獲得成就感也是讓自己可以持續做的手段,要好好利用。第二是對痛苦的認知,感覺痛苦會產生自我攻擊但也要意識到是標志著獲得成長的機會。很多認知是三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形成的,尤其是十多年的學生生涯給自己的思維方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要改變確實很難,肯定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但是使用易仁永澄老師鉆石行動中給出的突破自我的方法每天反思總結就有可能逐漸改變。
其次是改變急功近利的思維方式,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每次看到他人的某個符合自己期待的成就就會激發內心的大象亂跑,所以總是希望自己做事能夠事半功倍,做一件事就產出好多項自己期待的成果,比如完成一個任務,做之前就要有完美的計劃,保證執行的時候不會出問題,順利獲得結果以后再梳理出指導工作準備的經驗文章、執行過程的文章,然后把文章公開分享并配上結果相關材料作為證明(比如發布到朋友圈進行展示,嘿嘿,還是有點小虛榮)。一般情況能夠有其中一項就已經不錯了,完美的計劃、順利獲得成果、可操作的經驗總結,如果是抱著一次搞定的期待,那很理智的說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
何況能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往往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啊,歷經波折終于成功才會銘記于心,簡單搞定的通常就會被拋在腦后了,而且輕輕松松就能做到的事情會產生有分享價值的經驗嗎?也就是這樣的前提條件會導致僅僅執行就已經耗費了很多精力的情況,根本無暇在過程中做好積累以便總結輸出,并且一旦完成就不想再碰,這在易仁永澄老師的文章中也提到過(文章:永澄:為什么完成一件事之后會懶惰?),就是執行者只關心做完,但作為管理者還要反思和總結,以便形成經驗在今后可以運用幫助自己更快更好執行。
這種行為模式和自己當學生時應付考試很像,一旦考完了就再也不想看書了因為備考階段太痛苦本能就想馬上遠離,這也是沒有明白考試的目的,不知道學習的價值,外部獎勵擠壓內部動力,一步步成為所謂的考試機器,換到職場環境就是工作機器。(一點題外話:這也就是領導最近半年一直在說的管理者失職的部分,管理者應該給下屬建立期望,但是當管理者自己都已經麻木的時候組織該怎么做呢?是否應該多做一些事給管理者充能,讓大家感覺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呢?如果可以做一些事獲得這樣的效果效果,那么是什么樣的事呢?)
記得有主管曾經表達過感覺自己只是一個完成指標的機器,工作變化太快導致工作節奏緊張是外部原因,但從自身考慮其實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身能力并未達到,所以導致停滯不前或者問題沒有改變的最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認知,認知錯誤導致注意力沒有投放到解決問題上,如果個人成長真的重要,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時間做這件事。
目前想到有兩個方向可以入手,一是聚焦內容,先確定一個精深方向,穩定取得同類成果,比如每項工作都出一個知識清單,或者都寫一篇經驗文章,再或者都形成一個課件,另一個是聚焦任務,確保每項工作至少取得一個成果/確保自己每做一件事就有一件事的成果和收獲,在過程中要尋找并建立恰當的工具幫助自己(比如易仁永澄老師的PORT、RSQC、GROW模型之類的),可以設定一個比較低的標準,先做起來再說,之后可以逐步升級。
澄清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對于放棄或者中斷了上半年一直持續的日&周&月計劃也就不那么焦慮了,轉而開始把時間投入到了產出文章上,雖然也沒有寫出多好的作品,比如獲得廣泛傳播,但至少是讓目前的自己滿意的,這幾年不是講究一個做自己么,能讓自己滿意就挺好的啦。當然也有可能是掉進了另一個大坑,搞了半天自己滿意的東西但其實價值不大,但是也沒關系,就像看了易仁永澄老師這么多文章,其實也不是看過就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也是在遇到問題時有個模糊印象再翻出來認真閱讀才有那么一點點幫助的,經驗教訓還是親身經歷更加印象深刻,所以才說多犯錯才能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