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懺悔錄》、《社會契約論》、《新愛洛綺絲》的作者讓·雅克·盧梭毫無疑問是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但他的摯愛居德托伯爵夫人居然說“他是一個有趣的瘋子”……怪異?悖論?
按父親意愿當上鐘表雕刻師學徒的盧梭,因為厭惡這份工作,在15歲時逃走,認識了28歲的貴族華倫夫人。從此她養了盧梭14年。21歲時他成為她的情人,和管家安奈特共享著她的愛。第二年,安乃特自殺,盧梭獨享夫人的寵愛,但他說:“我雖然有了一個溫柔的媽媽(他一直稱夫人為媽媽),但我需要的是一個情人。”一次外出游蕩時遇到45歲的拉娜夫人,她主動引誘盧梭,讓盧梭感覺到了“做男人的驕傲”。等他享盡了情愛的歡娛,回到華倫夫人身邊時,已經有一個年輕人取代了他。盧梭從此受到了冷遇,三十歲時離開了華倫夫人。后來盧梭得勢,她變得落魄。盧梭除寄過一次錢外,未給她幫助。華倫夫人親自前來向他求助,他也沒有給予實質的幫助,最后她貧病交加,死于營養不良。有人譴責盧梭不僅沒有報答夫人,連花費她的錢都沒有返還。盧梭認為只要事后懺悔就可以彌補罪過了,懺悔后開始自憐自戀,感到自己是個了不起的極富悲劇色彩的人物。自己的罪過和他人的遭遇竟成為他自我欣賞、自我抬高的素材!
盧梭與23歲的女仆黛麗莎同居了33年,直至過世。但他鄙視黛麗莎,視她為奴仆,“從未對她感到一點點愛意,只是用她滿足肉體的需要,這純粹是一種性關系,同她本人毫無關系。”這些想法和行為與盧梭反對男女平等,認為女人應該為男人服務有關。和她生下的五個孩子全部送進育嬰堂,而當時育嬰堂只有5%的孩子可以活到成年。拋棄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孩子會妨礙他的工作和生活,養育兒童是國家的事,遺棄孩子是一個公民最盡職的表現,并且把這個理論寫進了《愛彌爾》,這個理論又為未來的極權主義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
44歲時,盧梭與黛麗莎到貴婦艾皮奈夫人的“隱廬”居住,接受了夫人不少恩惠,事實上自他出名后都是靠貴族們的資助在生活。當夫人請他陪生病的自己去療養,他拒絕了;好友狄德羅寫信勸他,他則回了一封無禮的信,并讀給艾皮奈夫人聽,信中責備她束縛了他,指責她利用狄德羅逼迫他做事。艾皮奈夫人的情人譴責了他,他便與之絕交。這樣莫名其妙又忘恩負義的行為使所有的朋友都離開了盧梭,盧梭狂怒,寫信與艾皮奈夫人絕交,“你可以相信一個男人對不再被他所愛的女人仍心存感激之情是可能的,我將讓你去自我反省。”艾皮奈夫人給他最后的話是:“我沒有什么東西留給你,只有憐憫。”
事實上,盧梭一生中與很多有恩于他的人鬧翻。他極度自戀,相信自己沒有卑劣的一面,是道德的楷模,所以別人關愛他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認為沒有人比他更高尚,任何幫助他的人都在為自己謀利,接受別人的幫助對他是一種侮辱,幫助他越多便欠他越多的情。
盧梭的經歷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許多人注重的是歷史人物的公德和大節,對私德和小節不那么看重,但私德糟糕的人真的會有什么公德嗎?一個人如果真要愛國家、愛人類,難道不該先愛他或她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