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教學style,哪家強?
? ? ? ? ? ? ? ? ? ? ? ? ? ? ? ?文/獨俠客行
1、
日前,英國教育部大臣Nick Gibb宣布將在全英8000多所小學引進中國傳統精通式數學教學方法,也稱“上海style”數學教學方法,這數字占到了英國小學總數的一半。來自這8000多所英格蘭小學的學生,年齡5歲左右,將在這些中國數學教學style引導下,反復練習運算,反復做題,必須在進入下一學習階段前,掌握所有概念。
2012年,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制作出的各地15歲學生的數學和科學平均學習水平的排行榜中,上海位居全球第一,英國排名26。自此,Nick Gibb便倡導將中國式的“chalk and talk”(粉筆加口授)數學教學方法引進英國。英國教育部表示,未來4年內,全英將投入4100萬英鎊,用于培訓提升當地老師的教學技能,以及開辦35個數學教學中心。目前,已接近130名來自上海的數學老師已被引進英國,分享中國style數學教學方法。
這次中式教學法將引入英國,無疑是一次大反轉,很多中國同胞們自然難掩心中自豪感。長期以來,中國“填鴨式”教育方法飽受爭議,受到來自國內以及國外社會上很多人的詬病。經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說法---中國青少年是做題機器,他們善于考試,善于死記硬背,但卻不懂得思考,他們的分數不代表他們的能力,他們不能將學校所學運用到生活當中,他們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在去年2105年熱播的BBC紀錄片《Are we kids tough enough》中,五位中國教師帶隊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名叫Bohunt的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雖說在最后中英式教學較量中,通過考試的形式,中式教學勝出,但Bohunt接受實驗的初三學生,以及該校負責人,并未完全認可中式教學。他們認為,在中國,個性不被鼓勵和倡導,在某種程度上,中式教學甚至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自由、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其中一位英國學生表示(大概中文意思是這樣的),“中國的學校就像流水線,他們生產出大批的優秀人才,那是因為他們的國情需要,他們需要那樣的團結和集體精神,而我認為在英國的國情下,我們不需要去那樣做。”甚至比賽之后,該校負責人仍在質疑,讓孩子們每天學習15或16個小時的中式教學法,是不是真的好的培養方式?如果這樣去執行,他們還會不會有童年?
3、
無可否認,中國傳統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問題,但既然他國能將中國style的教學方式引入,必定有其可取之處。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被人們推崇“美國教學style”同樣遭受了批判,前耶魯大學William Deresiewicz十分悲觀地稱美國的精英們為“優秀的綿羊”。他認為,為了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常春藤大學,很學學生按照這些精英大學上的目錄包裝自己,學生的多樣性被磨滅了,變成了只懂得順從和謀生的“綿羊”,在從眾中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其實,在不同的大環境、大背景下,盛行不一樣的主流文化,對人們有著不同的要求,中國的集體精神如是,美國的商業精神如是,教育系統也只是替罪羔羊,要想徹底改變教育教學方法,應追溯至各國的價值意識形態才是。
? ?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獨俠客行
? ? ? ? ? ? ? ? ? ? ? ? 微信ID:Victoria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