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讀到大詩人李白“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時,耳邊不由得響起了那遙遠的鈴聲。
那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我還在家鄉的學校上學。由于歷史的原因,生活環境比較差,穿衣吃飯量家當,作為農村出身的我,和所有同學一樣,上學的學費,書本費和用具,盡管幾塊錢,都囊中羞澀,拿不出來。
當時的學費每學期只有兩塊五毛錢,家里除了父親和兄長的勞動掙得工分,長打滿算,能夠保證家里人口糧錢。家庭所有開銷幾乎沒有來處。我記得,當時家里養了兩只雞,兩天下一只蛋,為了柴米油鹽,母親總是盼望著雞能下蛋,好用一個雞蛋換來當天食用的菜來。當時一盒火柴只有二分錢,一個雞蛋也能換回五盒火柴。當時的雞蛋就是我們家里生活的“金蛋”呀。
那個時候,天陰下雨,路上滿是泥濘,不少同學感嘆:這輩子有一雙雨鞋就心滿意足了。在什么時代,人的夢想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每當雨天,我總是要穿上由小方凳子一樣把布鞋固定其上的土雨鞋“泥蹄”,如果雨大,地面松軟,泥蹄便會踩下去無法上來,落后的生活工具讓人感覺十分吃力。
但是,那時沒有一點怨言,想著法子向前走。由于家境貧寒,有時候不能及時交足學費,要靠自己忙假勞動收入才能交。
記得當時教導主任劉掌船老師,看到我的情況,四年級時母親去世,經過和校長王西京老師商量,把學校作息時間的打鈴工作交給我。從此,我就有了和同學們多一份工作。
當然,打鈴者必須學習好,因為,打鈴會早幾分鐘出課堂,晚幾分鐘進課堂,有時候會把老師講課聽不完整。所以,學生以學為主,不能因為打鈴而耽誤學習。
當時學校的鈴就固定在大雄寶殿的西側,完全是鐵質品,鈴錘就是敲響聲音的主要撞擊物。打鈴的繩子隨著鈴錘兒吊下來。為了防止其他人亂打鈴,每次打鈴后必須把鈴繩固定在一個地方。也是防止風吹鈴錘產生聲音,誤導大家正常上課。
說起來打鈴也是蠻辛苦的活兒。當時鐘表很少,學校就把一個鐘表交給我,然后用木頭制成一個鐘表盒子,把鐘表鎖進去,每天要上一次發條,不然,鐘表就不走了。
晚上放學,我就會把鐘表帶回家里。那時候早上有早操課,然后是早讀,下來上兩節課,就放學吃早飯。早上起來,都要把鐘表帶到學校里去。這樣一個禮拜,一個月,反復循環。
打鈴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稍不留神,都會造成時間誤差,會有學校領導追查責任。按時打鈴,守時認真,能做好這項工作。
必須準確無誤。上下課之間就是十分鐘的休息,來回從教室到打鈴地,也有五分鐘的路程,每節課四十分鐘,下課時提前離開教室和老師講課,上課時又會遲到五分鐘,一里一外,就把一堂課就把十分鐘沒有了。一天三晌,要耽誤一個多小時的上課和自習時間。
這就是必須有奉獻精神。雖然一個學期打鈴,學校能給我免去兩塊五毛錢的學費,我打內心高興,也很感激學校領導。同時,也奉獻出我的時間,樂為同學們服務。
打鈴也是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特別是冬天,一個人從教室里出來,身體被寒風吹的發抖,但是,從下課到上課,這十分鐘必須要完成這個打鈴程序。再冷再熱,都必須認真完成,絲毫不得馬虎。
學校的鈴聲是最好聽的,他是那么的悠揚悅耳,又是那樣的洪亮持久。特別是打預習鈴,鐺鐺、鐺鐺,那由近及遠的聲音,傳到同學和老師耳里,結束自己的所有活動,轉身向教室走去,老師則準備好教案和教具,查查課表,向授課的班級走去。
鐺,鐺鐺,連住敲打五次,這鈴聲就是正式上課的聲音。所有老師聽到后就會進入教室,值班同學會喊一聲起立,老師好。老師則說同學們好,請坐下。這些程序我是一般參加不上的。這時正是老師上課的好時刻,我便會悄然無聲推開教室門,然后立即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新課。大家和老師都習以為常,也不會因為我的進來影響講課。
就這樣,打鈴掙學費的工作到初中畢業,由于多年的打鈴,沒有影響我的學習,反而讓我學到了勤工儉學的本領,也明白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鍛煉了克服困難,堅強生活的意志,從小在大風大浪里學會獨立生存的能力。
鈴聲伴隨著我度過了少年,那悅耳動聽的聲音一直在我的耳邊響起。雖然幾十年過去了,顯得那么遙遠,但是,又感覺十分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