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里,打動我的并不是女主歷經千辛萬苦得到世界冠軍,而是在一開始,她們的父親從不會懷疑自己的兩個女兒拿不到摔跤運動的世界冠軍。
辛格是印度摔跤比賽的全國冠軍,在放棄摔跤運動之后,他最大的愿望變成了讓自己的兒子拿到摔跤比賽的世界冠軍。他有了四個孩子,都是女兒。見識到兩個女兒在打架上的天賦,辛格決定讓女兒們學習摔跤,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社會,沒有人支持他的這個決定,包括他的妻子。妻子不支持他的決定,他說先試一年,這之后就放棄。沒有練習摔跤的場地用,他自己做出一個。沒有男生陪女兒們練習,他找來自己的侄子。沒有教練愿意教她們,他會辭職自己教。因為他自己就是全國冠軍。
在開始練習摔跤后,辛格意識到女兒們要補充蛋白質,需要吃一些雞肉。最大的問題是家里沒錢。
看到這里,我覺得辛格為自己的愿望已經做的足夠多。可沒錢買雞肉,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沒有哪個商販愿意給一個沒有收入的家庭賒賬。他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很大一筆錢,除非有第一次買彩票就中獎的好運氣。看來只能把訓練的事擱置一段時間,等經濟寬裕的時候再繼續做了。
影片還在繼續,辛格來到雞販的小攤前,平靜的說:我只有20盧比買你的雞。
商販很不淡定:你要用20盧比買價值100盧比的雞?
他的表情似乎更加鄭重:如果他們知道印度摔跤比賽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吃的雞肉是你這里的,你知道該怎么做。
最后,商販同意了他提出的條件。
如果有人能義無反顧的相信自己,我覺得辛格在買雞肉時的心態就是最好的表現。在他的眼里,一切的懷疑和不屑都將成為自己實現愿望的見證,我無須證明自己是值得被信任的,因為當我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它就一定會實現。
反觀自身的經歷,不論是做出怎樣的選擇,我從未相信過自己一定會做到。做出選擇這種事,意味著一旦選擇一條路,在踏上路途的同時也要放棄很多機會。問題是你怎么才能知道你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是最好最輕松的呢?
好不容易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前行,一邊前進一邊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更近的路可以繞道,有沒有能提前規避危險的辦法。偶爾碰到幾個同伴,總會有人說:我勸你快繞道吧,這條路太辛苦。我都過不去,你還是另找一條比較好。
在上路之后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
我們聽過太多的故事,見過太多因為做出正確選擇的人在某個時刻飛黃騰達,揚名海內外。不甘平凡的人會千方百計的尋找“正確的選擇”,好比在試卷上做的選擇題,選擇對了就是成功,錯了就是歸于平凡。我們看了很多大神的選擇心得,總結出了很多規律,想破腦袋要破解這道人生的選擇難題。
努力破解了好久,才在偶然間發現自己還是和以前一個樣,從不甘平凡最終淪落為平庸。
就像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我們會在事后歸結為,因為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所以才被人熟知,名垂千古。可在達爾文本人看來,我一個暈船的人跟著航海隊做了那么多研究,看了那么多文獻,發現進化論是很自然的事。
你總是可以找到一個論點或合乎道德的理由,在事后捍衛你的觀點,這種觀點非常靠不住。
在《反脆弱》里,作者提到“事后總結者”的通病。在行動之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事實證據。在看故事的時候,每個旁觀者都會事后總結,并且把主人公的成就歸結為“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為了避免過濾式選擇,你應該在行動之前,而不是在行動之后提出合乎道德的準則。
在看故事的時候,不妨把自己當做主人公。在不知道事情后面會出現怎樣轉折的情況下,先替主人公做一個判斷,再去看主人公的選擇。
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在行動之前提出自己的選擇標準。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信念行動,而不是根據行動來選擇自己的信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