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讀書和總結有點燒腦,在以往認知范圍之外,但是收獲很大。
在簡單了解“情感智能、情緒管理”以及“同理心”的相關內容后,預計會推動我解鎖新的認知領域?,F實也是如此,隨著年齡與人生經驗的增長,我們會逐步覺察到由外而內、不斷尋求自我的過程。
思考讓我們更有力量。
#《百萬年薪培訓師進階之路》讀書打卡# DAY-3 20180912
??三點筆記
1、在溝通的有效性方面,文字信息只占7%,聲音語調占38%,肢體語言占55%,也就是說93%的溝通是非文字的語言,就是情緒語言。所以對人敏感,就是對情緒敏感,能聽得懂,看得見情緒信息。
2、沖突都發生在策略的層面,同一個平面上我們容易沖突。運用同理心,當我們不僅看到行為,而且能夠看到行為之下的需求的時候,原本不可理解的部分就能理解了,人與人的沖突就會有更多雙贏的可能。
3、一個人能夠不斷提升自己,最根本就是把心找到。
三點收獲
1、近期在公號看到一句話“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自己的情緒”。今天看到王玉老師的文章及她在情緒管理及情感智能方面的論述時,有了新的感觸?,F今社會人類對物質的基礎需求已經得到滿足,轉而更關注內在的情感需求,我們會對自己及別人的情緒感受更強烈,任何情緒上的失控都將會讓我們在行為上產生極大的偏差,有些偏差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要正確的識別、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學會識別他人的情緒。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別人。
2、我們與他人之間產生的沖突、不理解、不認可等等,都是源于內心不同的渴望與需求。運用同理心不是簡單淺層次的換位思考和妥協,而是認知這種內在的需求差異。與其花力氣解決外在的沖突,不如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內心,認知別人內心的需求,去尋求解決方案。
3、不是說我們提升自己是為了給別人看到我們的改變,而是我們能深刻認知自己的內在需求,真正是想做什么樣的事,享受什么樣的狀態。也許不是立刻就能認知,但可以先把心找回來,努力的面對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