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訓練營 第六天
晨間看到一位家長的分享,大意是說:父母說只想把孩子培養成快樂的人,這其實是一種控制,父母不相信孩子憑借自己的力量可以獲得快樂,或者父母內在有許多不快樂的點自己沒有看到。而這種對孩子的要求可能會形成一種反作用力,孩子會感受到這種壓力和父母的目標,并且更加不容易活出來。
所以回到那句話,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說什么對孩子更重要。孩子天生就是忠誠于父母,愿意跟隨父母的。可一旦父母說出來的和想的不一樣,勢必會對孩子造成困惑和不確定感。小時候,明明說必須去幼兒園,可是到了幼兒園媽媽又流露出不舍的表情;明明說讓我在幼兒園好好玩,可是她看起來又有擔心的樣子。長大一些,明明說讓我聽老師的話,可聽起來她對老師的做法也有質疑;明明說讓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她又幫我拿書包、拿水壺、拿衣服。再長大一些,明明說讓我快樂最重要,可總是在我快樂的時候提醒我不要得意忘形;明明說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可又替我張羅很多......
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時常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小到吃喝拉撒,大到職業夢想。看到所謂的問題,會立刻動用一切辦法去解決問題。從跟身邊的朋友討教,到網上查詢,跟老師、專家取經。所有的想法都是圍繞“如何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出發。幸運的是,有一天大家意識到與其修改復印件上錯誤,不若從原件上找原因。于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正視自己,開始理清自己的模式,開始調整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自己與伴侶的關系。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鏡子,借由鏡像去看清自己。
縱然我們在鏡子里看到許多自己的瑕疵,倘若能坦然接受甚至欣賞固然是好。如果不能接受,明確自己的感受也是好的。從前我是頂不愿意照鏡子的,現在想來,不能因為鏡子里的影像跟自己想得不一樣就不去看了。至少看清自己的長相是認識自己的基礎。如果真的能認識自己了,問題也便少了。
所以,還是要多給自己照照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