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惘然若失啊!”
——“你這是在思春?”
老徐一語中的,我依舊嘴硬:“都夏末了還思春?
——“對啊!夏末還思春,到了春天還怎么了得?”
我秉持著心如止水問心無愧的原則,趕忙給老徐列舉一堆實證:一個人遛彎、跑步、看書、吃飯、購物……
——“你這是變態的第一步。”
仔細想想,的確有事實依據:明明是一個人去必勝客吃飯,卻喪心病狂地霸占四個人的卡座;大雨天一個人跑去滿屋都是成雙情侶的甜品店大快朵頤;獨自去醫院看病,對醫生說的話逐字分析反復回憶,在檢查報告未出前各種臆想自己患病癥狀和“疑難雜癥”的相似性。
我這還沒思索完,已是五歲女兒她爸的老徐猛地問我:“你找男人了沒?”這無疑是一記當頭喝棒,激起了我不甘世俗的“虛榮心”:
難道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結婚生子的固定模式嗎?
不結婚就真的是怪人了嗎?
(二)
至少在大多數的長輩眼里,你是挺奇怪的。三大姑八大姨逢年過節“噓寒問暖”,爹媽天天為你的婚事操著心,輪番介紹轟炸,你給的理由很充分:我不愿意湊活,與其和一個不愛的人過下半輩子,還不如單著。
你真的沒想過要結婚嗎?其實你想過的,你也曾“不愿湊活”過:剛到適婚年齡的你在相親市場里頭挑了挑,沒看上的,那就再等幾年。幾年后,過了適婚年齡的你還是挑不出合眼的,單身大齡女青年繼續等,邊等邊挑,要求越來越高。可時間久了,這剩下的可都是些難以入口的奇菜,且沒花樣可變。
男人四十一枝花,漂亮姑娘一大把。可你等不起。你臉上的膠原蛋白還夠你撐多少年的少女心? 一見鐘情、萍水相逢,靠的都是一張臉。別以為年齡大了就能拋開“外貌協會”的原則——內涵可以錘煉,興趣可以培養,話題可以更換,但那張臉與生俱來。別說整容了,有多少男女能接受另一半在自己臉上“大刀闊斧”般整修?
你說你喜歡大叔,可優秀的大叔未必能看上你;你說你喜歡小鮮肉,可帥氣boy未必喜歡大姐姐;你說你喜歡暖男,可中央空調你確定有大肚量能消受?
你不能求完美,完美的人并非是屬于你的,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小確幸”。你想遇上什么人,就努力成為那類人。只有等級相差不大的隊友才能一起愉快地打怪。畢竟豬隊友這鍋背得可不輕松。
但如果還對“別著急,你要等,對的人還在來的路上”抱以幻想卻無半點作為,那么所有的孤獨都是你自找的。
(三)
L姑娘從齊耳短發養起了及腰長發,期待著及腰的時候能遇上情郎。兩年,頭發可算是到腰間了,這如意郎君連個影兒都沒有。姑娘等不到他,只好再把及腰的長發剪短,好尋得個理由繼續等他出現,也給自己找個耐心。L姑娘21了,但她還來得及。
我認識的Y姑娘喜歡一個男生好久了,相差一屆。倆人都曾相互喜歡過,回頭發現他才是她最喜歡的。臨畢業,Y姑娘表了白,無奈學長剛畢業,工作還下落不明,只好說明——“我連自己的未來都不確定,怎么給你未來”。Y姑娘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喜歡你,所以可以等你:她說她要努力提升自己,一年后畢業就去找他再告白一次。可才幾個月的時間,Y姑娘向我傾訴不下十幾次她的焦躁。小情緒終有一天會沖垮理智的堤壩,等待,宛若洪水猛獸。Y姑娘,二十才出頭,她還能等上幾年。
你還年輕,你能等,但別等太久。
給自己規定個等待期吧!在這個時間區里,你可以盡情想象盡情期盼盡情等待,但一旦你跨過了這個時間區,就老實地給自己找個家吧。他可以不是你的理想型,但一定是你的成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