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常常想,
如果有一天,我面臨著同海倫一樣的境地,我又會怎樣?
如果命運非要以極劇艱難的方式考驗我,我是否會屈服?
人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啊,生活中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我們永遠不會預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我們以相同的方式來到這個世上,然而我們又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行走著。海倫所遭到的意外改變了她一生的軌跡,可我又覺得海倫是幸運的,她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在以一種潛移的形式改變著她,引導著她,同時,她也將自己的感恩以善意傳遞給全人類。
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于為人類社會貢獻一點力量”,身殘志堅的海倫,她的志向是那么的高遠,靈魂是那么的高尚且完整。她無數成就的背后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努力,在太多優秀人的身上,我仿佛看到她們對于知識的渴望,正因為有知識,我們才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去點亮你我的心燈,也許這便是知識帶給我們厚重的力量。
人們愛看書,漸漸也開始寫一些東西,或許是想記錄些什么,而我寫文章的初衷在于我想去留下一點屬于自己的思想,相信厚積薄發的力量書中提到這樣兩句話: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
因為人們最覺得失去的 才是最好的,卻忽視了本來擁有的美好。就像我們總覺得那山比這山高。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我們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跟著別人走,但其實所有的一切都在于自身的感受。
還記得楊絳先生《一百歲的感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每次讀這些話,我都覺得無論做什么,都得讓心安。
在海倫的身上我所學到的不僅僅是精神的洗禮,還有事物的認知。
我們都得感謝像莎莉文老師一樣的引導者,為我們撥開云霧,生活中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曾受恩于別人,在我漸漸成長的途中乃至將來都會以我的方式回饋社會。
在一次魯豫與王健林的談話中,魯豫問:您追求的是什么?金錢還是別的什么?王健林說:現在他對金錢不感興趣,他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情懷。
是啊,我也覺得我特有社會,家國情懷,但是,談情懷需要底氣。這底氣包含太多東西,假以時日,回饋社會也需要有“真才實學”。
海倫選擇她的方式給予社會以溫情,人與人之間唯有大愛足以長遠。
海倫所希望擁有的三天光明,看望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朋友;了解人與自然的歷史及純真,我想海倫一生的愿望,對于我們來說,不過平常,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