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視書架,目光再次被這本《積攢生命的光》所吸引,于是又一次翻開了由朱煜先生整理的《積攢生命的光》這本賈志敏先生教育口述史。
第一次讀這本書,它扉頁上的那句“教學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終身。”便深深吸引了我。于是一口氣讀完,被賈老先生對教育的執著和摯愛感動。再次翻開,又是一口氣讀完,被書中那有溫度的文字和有見地的思想打動。
這本書以時間為軸,從他兒時“含羞草”般的性格講起,一直到七十歲身患癌癥依然熱愛講臺結束。這本書不僅是賈老先生個人的成長史,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史,但無論他個人經歷怎樣的波折,社會怎樣的動蕩,唯一不變的是賈志敏老先生一直以來對語文教學的鉆研和在作文教學中永不止步的探索。
在書中“苦艱歲月”這個片段里的描述讓我不禁唏噓,在特殊時期賈志敏先生的身體被摧殘,尊嚴也喪失殆盡,但就是在那樣一個令人窒息的歲月里,賈老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追求從未動搖過,對前途的信心和對生活的希望從未喪失,是那份愛與執著支撐著他度過了那段苦艱的歲月,那一刻我不禁喃喃:這是一個多么強大的靈魂啊!
1976年,知識分子的春天到來了。他開始拼命地工作,感情是樸素的,動機是單純的。既是為證明自己,更是為了把失去的時光追趕回來。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走路快了,吃飯快了,連騎自行車的速度也比往常快了許多。我只圖省出些時間,多讀些書,多備點課,多和學生接觸,多出一些成績。”看到這段文字我不禁感慨,我們現在物質生活豐富,各方面的條件十分便捷,但卻總覺缺少了些什么。便捷的網絡并沒有成為獲取信息、學習新知的途徑,隨手可觸的讀物卻成了落滿灰塵的擺設,隨時可用的手機早已成為時間最大的“吞噬者”。靜思,不禁慚愧。如何使用時間,時間就會怎樣回報你。現今這優裕的生活、便利的條件,應是我們不斷充盈自己的媒介,隨手可得的讀物和豐富的網絡資源該是我們不斷精進的助推器,在學習中質疑,在閱讀中豐厚,在實踐中提高,只有這樣才不負“教師”這個稱呼,也才不愧像賈老師這樣的教育前輩對后生的期望啊!
在書中打動我的不僅是賈老先生對教育的執著與摯愛,還有他對作文教學的探索和對“好課”的追求。在作文教學中賈老師堅持讓學生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斷,三言兩語亦可,只要讀來有趣就好,這樣的要求降低了習作的門檻,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同時,他憑著一腔熱情和苦苦摸索,形成了“素描作文”這樣的作文訓練主張,對我們現在的習作教學也大有裨益。所謂“素描作文”就是教師在課堂設計“素描”練習,給學生創設一個特定的情景,把生活搬到課堂當中,讓“生活”在教室再現慢化了的動作,這樣便于觀察,學生一邊思索,一邊寫作,效果俱佳、成果顯著。可以在課堂開展“無聲默寫”“添鼻子”“觀察硬幣”“猜人物”等有趣的習作訓練活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由淺入深,化零為整,引導學生有序表達,由簡單到復雜。這種先教會學生獨立描寫各個局部,如:單個個體,自然環境、人物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再指導學生運用文字如實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表現自己的情趣,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訓練,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小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思維也十分活躍,這種作文素描訓練,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循序漸進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能得到較好的發展,這樣的教育一定可以直達心田。
關于好課,賈老師這樣論述:好的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回味無窮,津津樂道;好的課,就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激勵學生敢于發言,勇于質疑,活躍思維,積極向上;好的課,就要“環環相扣,絲絲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好的課,會讓聽課者始終被精彩的教學活動吸引,精神專注,積極投入。透析這段文字,我領悟到好的語文課應從學生、教師、觀者三個角度評價。好的課,學生在教材這個例子里學習、理解、運用與積累祖國的語言文字;好的課,學生在積極有效的語文活動中大膽表達,主動思考;好的課,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內容,學會了表達形式,最終形成了語文能力。好的課,教師只是在輔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好的課,教師一定是在為學生的學“語”習“文”服務;好的課,教師只是綠葉,孩子才是紅花;好的課,一定是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教有成效,學有提高,這才叫好課,這樣的教育才可以直抵人心。
賈志敏老先生用畢生的經歷積攢著生命之光,他以矢志不渝地意志且行且歌。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但成功的教育其內容必須是深刻的、獨特的,乃至直抵人心、無可復制的,也一定是要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的,并且,這烙印永遠不會褪去!一本好書也一定是一種“慢”的藝術,它也定會在讀者的身上留下烙印,且永不褪色!
掩卷沉思,余味猶存。心間有了一絲微光,多了一份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