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也是一個有“拖延癥”的人。但我留意到,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引發我的“拖延”。
糾結型拖延:
今天上午跑完步后,我開始收拾行囊準備下午的外出。但腦海里突然想到:積壓多日的衣服沒有洗,中午做飯的菜沒有買,澡也沒有洗,工作用的PPT還沒有做。我突然陷入了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進而腦子里一片空白,過了好久我嘗試安排個輕重緩急,但是又開始糾結了:應該先洗澡,不,還是洗衣服更重要,不,得先把行囊收拾好呀……就這樣拖延了很長時間。
糾結型的拖延往往出現在有多種選項時,或不知怎么取舍時。
逃避型拖延:
裸辭后的幾個月里,都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我開始有些擔憂。我擔憂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怎么辦?為了逃避這個念頭,進而開始不按照計劃行事,計劃是每天按時投遞簡歷、查看求職網站、更新簡歷、磨練技能。接下來幾天求職的事務越來越晚做,直到再也不想做了。心里總想著:晚上再說吧。結果晚上的時間又花到了打游戲和看視頻上了。因為只要一觸即找工作的事情,擔憂和恐懼的情緒就開始蔓延。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自己是在逃避,而我所逃避的情緒早已深深地隱藏在我內心的某個角落。等到我發現它的時候,我才開始振作起來。
逃避型拖延的原因是,不敢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陰暗面、負面情緒、恐懼等。
懶惰型拖延:
和女朋友約定早睡早起,還制定了獎懲規則,做不到1次罰100。堅持了一周以后又重新回到賴床模式,每天早上睡過頭后,盡管頭腦是清醒的,但心里總想著還要多睡會兒。晚上到了該睡的點,總是覺得還有好多待辦事項沒有完成,盲目地干了一陣子后,發現又晚點一個小時才睡覺。就這樣一周被罰了七八百。
當被問及為什么做不到早睡早起時,我絞盡腦汁后回答:“我也不知道。”
女友說:“你這就是懶啊!”
懶惰型拖延,或許是我們最不愿意承認的一種。
2、
拖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遲遲不行動。那么我是怎么做到快速調整,即刻行動的呢?
首先,面對糾結型拖延,我會從選擇的思維模式轉換為“不選擇”的模式,我放棄思考優先級,而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一項項解決。
面對逃避型拖延,當我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是在逃避的時候,便開始正視這件事情:1)找工作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且我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耗費時間的事情。我要搞清楚所謂理想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樣的,我要去哪個行業、哪家企業,具體做哪些事情,期望的薪酬、環境、人際關系等;2)我也沒有必要每天花太多時間在找工作上,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瀏覽求職網站、投遞簡歷即可。其它時間與其用來焦慮,不如花費在提升自己。
最后懶惰型拖延,其實如果沒什么重要的事情偷會兒懶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你因為懶惰而耽誤了重要的工作、約會,那就需要給予一定的重視啦。我解決的辦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趕緊行動起來。如果是頭腦清醒,但依然賴床,我會立馬起床,開始一天的計劃。如果是懶得工作,如寫日周月報,我會立馬調整狀態,先把框架制定出來,再填內容,很快就完成了。
看吧,克服拖延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是我的看法,其實關于克服拖延癥的方法論到處都是,我們不缺辦法。
3、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如此。
或許看過很多本書,明白了為什么拖延、為什么行動力弱,但是我們只滿足于在思維層面“解決”問題,而缺乏真正面對問題本身的勇氣和毅力。
而且每個人的情況又是那么不同,我文中分享的體悟和經驗是我在體驗后得出的結論(方法論)。而你的解決之道可能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書本上會告訴你很多道理和解決之道,但未必真正適合你。很有可能的是你覺得有道理的地方也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而我們只滿足于理解,所以也只是一知半解。
而要真正的懂得,還是需要打破拖延的常規,勇敢地去做啊。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傳習錄》王陽明
正如王陽明所言,知與行是一體的。并不是真知,所以才不去行動!
為什么不能“真知”,這是我們值得反省的地方。
4、
到底什么是“拖延癥”我覺得也有必要了解一下。
網絡上有很多關于“拖延癥”的解釋,但大都缺乏科學嚴謹性。尤其在媒體的曲解下,個人的歪解下,網民的調侃下,“拖延癥”更像是一種網絡語言。
拖延癥就是你明知道一件事該干,但是你就是拖著不干,而拖著不干的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邏輯思維》羅振宇
實際上,拖延癥并不是一種病癥,國內外并沒有一個診斷標準或依據。更多是一種“拖延”現象。
關于”拖延癥”的研究也處在”拖延”中。國外對”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MBA智庫》
此外,百度百科的資料也顯示“拖延”的原理尚不可知。現在許多出版社為了嘩眾取寵,在翻譯外文書籍時,擅自將本義為“拖延”的詞匯改為“拖延癥”,所以也不要被書名誤導了。
有知乎大牛指出,“拖延癥”這個詞起源于2007年5月,出自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癥”小組(不知真假,但這個小組看起來非常正規有效)。且來看這個小組對于拖癥的定義。
“拖延癥”這個中文詞,目前也還沒有在專業的診斷標準中出現過,只是一種帶自嘲意味的“民間戲稱”,而非科學術語……之所以有“拖延癥”這個說法,是因為有的拖延行為背后可能也會有一些神經癥或人格障礙的基礎,比如強迫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注意力缺失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癥)等,有這些問題的人會更容易表現出拖延行為;但反過來,有拖延行為并不意味著一定有心理問題,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拖延行為。
我想說的是,真希望當我們把“拖延癥”作為一個標簽貼在自個兒身上的時候,不是真的以為自己得病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