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007第4周,2019年第4次作業,總第69篇。
2018年的6次復盤,基本以帳戶數據和投資項目分類為依據,重點關注投資總額盈虧變動,或者投資項目的延展或收縮,說白了,重點還是在數字上,投資理財知識的學習,仍浮于表面。
為了進一步搭建投資理財的邏輯框架,找到數字縮水背后潛在的原因,最近硬著頭皮穿插讀了大半本《股市進階之道:一個散戶的自白》和一小半《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雖然很多內容讀不懂,甚至有催眠的作用,可多少也有一些收獲。
很認同李杰(ID水晶蒼蠅拍)提出的理念——投資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
無論是投資理財還是個人成長,不獨立思考永遠無法獲得成長和收益,即便一時運氣不錯,沒有內在的知識支撐,套用一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段時間的讀書心得,讓我慢慢意識到,投資帳本中數據的變動固然重要,但數據背后的投資邏輯更為重要和關鍵。多關注數據背后的“故事”,通過“日拱一卒”的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投資體系,使其在實踐中更為有效。
轉回頭來看復盤情況。去年平均兩個月復盤一次,今年要持續保持并優化進程,養成數據跟蹤習慣,必要的數據支撐,是掌握、運用投資邏輯是否得當的體現,帳面數據的波動考驗,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檢驗執行投資紀律是否合格。
2019年第一次復盤,還是要從投資數據開始。
2019年1月底,帳面數據較上年12月底投資總額微漲4.88%。投資渠道暫無變化。
投資力度并未加大,但由于股市和貴金屬市場,在春節前夕有了一些熱度,因此看起來好象投資收益有一定增長。其實,個人帳戶并不好看,在持續定投的基礎上,投入與收益并不成正比,相當于新進入的資金還在“填谷”階段。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用于評價目前的投資狀態比較合適,現金流不夠充沛,手頭僅有的閑錢還總是喜歡來回倒騰,往基金和股市流動過程中,總會有瞻前顧后的念頭,不夠堅定,影響投資決策。比如每月計劃1000元基金備用金,看到大盤綠色比較多,就不由自主手動加點倉,結果再想按原定計劃投資其他項目,就會發生“錢荒”現象。
分析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習不夠深入、無法做到融會貫通,符合自已的投資體系沒有完全形成,所以紀律執行起來不嚴格,隨意性比較大,還不夠理性。
真正做到“不易沖動,不被情感影響判斷力,重視證據和邏輯,不受外界壓力的影響而失去正常的思維判斷力”,需要長時間修煉,目前只是起步階段。
不過,開年總體趨勢向好,投資理財按原定計劃執行比較順利,各類定投大方向不變,蓄水池資金也慢慢有所匯集,市場先生也在慢慢恢復理智。
接下來的日子,要繼續韜光養晦,做到多讀書、思考和練習,定期記錄、觀察和復盤,通過學習使思維方式由固化向開放轉變,從盯著數據看波動,到逐步理解投資真正的含義、認識投資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小心避開投資陷阱,循序漸進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