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人對這一段話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了。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在思想中都供奉著一個孔子。然而,孔老夫子經過兩千多年來不斷重復的神話和污名化,在國人心中也越來越標簽化,或許是時候撕掉標簽,看到不一樣的孔丘。
一、誰騙人誰是小狗
??把孔子當作嚴肅、固執,呆板的圣人,不若把他當作一個萌萌的老頭子,也憑此為抬入神甕的他添幾絲活人氣息。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周游列國來到了衛,當時衛國的實際掌權人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南子這個人私生活不檢點,卻仰慕孔子的名聲和能力,恰好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理念,于是孔子與南子相見。孔子的學生子路便不高興了(哼,男人),以孔子見這種淫亂之人為恥。孔子被逼的沒有辦法,急得跳腳。賭咒發誓,我沒有做壞事,誰騙人誰是小狗。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這應當是有學生質疑孔夫子還有私貨不肯傳授。孔子說:“隱瞞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隱瞞的,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啊。”
孔子也似乎不如我們想象中那么權威,也會被自己的學生硬懟,也會被逼得賭咒發誓。也曾拿著拐杖輕叩自己老友的腳脛,笑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怎么看都是一個可愛的老頭子。
二、毒舌段子手
??至圣先師孔丘也有毒舌的一面。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宰予是孔老夫子一開始最喜歡的弟子,宰予長得帥,還能說會道,孔子認為他有大出息。可后來宰予居然上課睡覺,這可氣壞了孔老夫子,破口大罵,還說我從前聽其言信其行,現在我聽其言觀其行。是宰予改變了我啊。
孔丘學生子路也是有意思的人,《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志氣剛強,性格直爽,曾經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屢次冒犯欺負孔子,后來經過孔子引導,成為了孔子的學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說:“主張行不通了,就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跟隨我的,大概是子路吧。”子路聽到了,大喜過望。孔子看到子路有些得意忘形,就吐槽說:“子路比我勇敢,就是不知道去哪里弄一些木材。”
還有一次,孔丘的毒舌就更直白了。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孔丘說:“你可拉倒吧,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關于世情世事,孔丘也難免忍不住毒舌一番,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大概就是說不會說話人還丑,社會路難走。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贍養父母卻不尊重,和養寵物有什么區別。
孔丘的毒舌背后其實藏著的對世事的透徹和對學生的了解,犀利的言語是孔丘別樣的冷峻和溫情。
三、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孔丘作為撕逼屆的一大能手,也有陰溝里翻船的一天。
宰予不似子路那般訥于言,經常刁難孔子。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問孔丘:“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井里面掉下一個人。他會不會去救。”使孔丘陷于兩難,不救其不仁,救則有可能死。孔子沒有辦法正面回答,只好說:“君子可以去救,不可能陷害他下井。可以欺騙他,卻不能玩弄他。”用仁不是愚巧妙逃過了這個問題。這一次,孔丘小勝。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宰我問孔子:“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講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次,有一年就夠了吧。”孔子說:“你父母沒有養你三年嗎?才一年你就穿起了錦緞衣,吃起了大米飯。你的良心不會痛嗎?”宰我說不會。孔子:“無fuck說。”
四、我覺得不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儒家主忠恕,這孔老夫子是不是就是好好先生呢?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有人問孔丘:“用恩德來報答仇怨,怎么樣?”孔子說:“我覺得不行,那用什么回報恩德。應該用公平來回報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在《陽貨·第十七》,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孔丘說:“好好先生,道德的禍害。”好好先生處理事情,只會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怕得罪人,美名其曰“通達人情”。實則為一種自私,害怕得罪人和摒棄善惡之分。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丘的學說是構建一種社會公德,這種社會性公德的基礎就是公平正義,應當善惡分明,嫉惡如仇。對惡人一定要有懲處措施。同時個人又要構建自我道德心,應當有曠達的胸襟,不念舊惡。
五、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走散,鄭國人對子貢說:“是不是勞累的樣子像喪家之犬的那個。”孔子聽了,坦然笑著,確實是啊。
孔子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任何懷抱理想之人,在物質世界找不到其精神家園,都累累若喪家之犬。盡管孔子用“德不孤,必有鄰”聊以自慰,卻是“久矣吾不復見周公。”孔子在世七十三載,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三十而立。老年又待賈而沽,欲行其道。
兩千多載的歲月,撥開歷史之迷霧,隱約還能看到孔丘狼狽而堅定的身影。????若讓孔丘自評,他也許會說:“我只不過是有點思想,并始終堅持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