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拜讀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么》,深深被佛陀的智慧和境界所吸引。
佛教雖然不是起源于我們本土,卻在儒釋道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這些流傳于民間的話語,仿佛都在告訴我們佛陀有關“因果報應”的思想,我們也深受這些信念價值觀的影響。
八歲的兒子知道我喜歡看有關佛學的書,前段時間送了我一本一行禪師的《佛陀傳》。書中描寫道,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在外出化緣時被仇家亂棍打死。目犍連是最早皈依佛陀出家的高僧大德,卻死于非命。就連佛陀本人,發愿普度一切眾生,傾盡一生說法49年,臨終時卻被一碗有問題的飯菜害死。
當讀到這些,心里覺得的很難受。經常說的“五福臨門”的最后一福是善終,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里沒有牽掛和煩惱,安詳且自在的離開人世。佛陀和他的弟子都一生修行,行善無數,不是說種善因得善果嗎?為什么兩人卻落得如此下場?這樣修行、奉獻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三年來,一直堅定的走在傳播家庭教育的路上,因為心中有一個期待,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能為家族和自己積累福報,吸引更多的好運。現在來看,未必如此!
作為凡夫的我帶著這個困惑,開啟了一番心靈探索之旅
第一重探索:
前幾天,在剛剛結束的父母教練課上,柯建希老師講到價值觀和信念系統對一個人一生的的影響時,正好拿“好人有好報”這條信念做例子。柯老師說到,當我們持有這個信念,做好人做好事時就會有所期待,期待會有好的回報發生。林院長在人生導師班上講,愛是單項的,就像太陽,從來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回報什么而停止照耀我們。這樣來看,帶著這樣的期待,這個“好人”是否就要帶上引號了?
《金剛經》中描寫道,佛陀發愿滅度一切眾生入無余涅槃,卻不認為有一個眾生是由他滅度的。幫助了人,卻心無掛礙,了無痕跡。
我在想,佛陀這么偉大,他在臨終前,會怎樣看待這最后一餐?《佛陀傳》中是這樣寫的:
即使在臨死前還在為害他的人開解,這就是佛陀的境界:無我,無分別心,利益眾生!這或許就是林院長所講的,愛是單項的,不為回報,不計得失!
這便是佛陀的境界!
這樣來說,佛陀也好,目犍連也好,他們臨終前一定是安詳的、淡然的、沒有嗔恨,甚至他們已經預知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能全然的接納這種無常的變故。
如果我們能像佛陀一樣,沒有期待、不計回報,用單向的愛、單向的慈悲之心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愛人、父母、周圍的人,用無分別之心來對待發生的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那我們的這個小家庭、小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第二重探索:
“諸行無常”這也是佛陀思想的另一個觀念,無常是指整個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我們總是喜歡那些我們喜歡的、對我們有利的變化,而不愿意接受那些不好的變化,這便是我們苦惱個痛苦的根源。
經常在路邊停車,有一天,我的車前檔玻璃被貼了一張大大的A4紙,用膠水粘了個結結實實,正好擋住開車觀察前方路線,紙上寫著以后禁止在這停車。這么偏僻的一條小路,路邊還專門畫著停車位,為啥就不讓停了?在這停車又不挨誰的事!
心中氣惱和各種抱怨都來了。
突然想到“諸行無常”。是呀,這個世界變化才是很正常的事,今天遇到這樣的事也很正呀,這個停車位原本就不屬于我,為什么就不允許別人把它收回呢?我無需跟無常對抗,這樣一想,心情好多了。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也是一樣嗎?孩子吵架了、頂嘴了、早戀了、被叫家長了、迷戀手機了、不想寫作業了……。孩子在他的成長歷程中肯定遇到各種各樣的事,當我們不接納這些事情的發生,焦慮、恐懼、擔心、指責、抱怨就會相伴而生,而這些感受往往會限制住我們的思考,讓我們無法找到更加智慧的應對方案。
回到我們的主題,佛陀和他弟子的死不也是種無常嗎?如果行善積德就一定得善終的話,那豈不是成了恒常不變了嗎?這并不符合這個世界的真相!
第三重探索:
“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又該怎么理解呢?
最近為了能給兒子樹立一個自律勤快爸爸的榜樣,開始幫愛人一起做家務,做飯、洗碗、拖地、洗衣服啥活都干,雖然干的不多,但時間久了開始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有一天,在拖地的時候,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問號,我拖地是為了什么?這個看似簡單到快要幼稚得問題讓我有了很多的思索。
我拖地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一個干凈的地面,整潔的環境?如果是這樣,那在我一下一下拖地的時候,當時當下我會產生怎樣的念頭?“把這個房間拖完,再把客廳拖完就結束了”,“趕緊快點拖,還有別的事”……。當有這些念頭的時候,感受到內心是有一點急躁和焦慮的,發現我并沒有活在當下,而活在未來。恐懼曾經發生的,焦慮未來還沒有發生的。沒有活在當下,這便是我們內心很難得到安寧、平和的原因!
有了這個覺察,我再來感受拖地的過程,發現地面拖過之后,灰塵要么被推開,要么吸附到拖把之上,每拖一下都可以讓那一小塊地面變得明亮整潔。
整個過程內心充滿了寧靜平和。
突然意識到,如果拖地是因,地面干凈是果,那真正的果報,絕不僅僅是地面的干凈。當時當下的過程,是一個更大的果報,因為安住當下,可以得到那份久違的寧靜和平和。
這樣來想,“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就好理解了。做好人、種善因不僅是為了能得善終,最大的得果報,其實宇宙早就給到我們了,那就是做好事、種善因的過程。也就是說佛陀和目犍連可以用一生來修行,可以向無數眾生講經說法,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便是最好的果報。
我所選擇的這條路,這條傳播家庭教育的路,結果是什么樣,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直走在這條路上,雖然還做不到完全的無我利他,但只要在這條路上走著,就是一場最好的修行,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