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這篇文章《科幻就是各種朋克的躁動》里面提到過一個觀點:XX朋克其實就是對應著某種生產力的極端發展。因此,在所有時間,所有空間,都會有屬于自己形態的科幻小說。
但是后來發現,這個問題有一個隱藏的前提條件,即:討論的對象已經被認可為一部科幻小說作品。如果不承認這個前提,那么,其中的元素就無法展開深層次的討論與分析。
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首先舉例的文章是《差分機》。在任何的理論文章中——毫無疑問的是——這部作品都會被視為科幻作品,而且還是屬于開山立派的幾部偉大作品之一。
可是這與我們一般的直覺又出現了錯位:這部作品是指向過去的,而非未來的。如果可以假設人們能夠在維多利亞時代利用機械式的差分機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形態,那么與之對應的,這個社會出現了魔法是不是可以被接受為科幻小說呢?或者說當中國特色的穿越小說中出現了過去時代所不具有的科技的時候,比如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具有步槍和火炮、明朝就有了蒸汽機和火車,這種出現技術上前移的作品會否會被視為科幻小說呢?
對于這種時間上的討論,這篇《科幻的核》里面有了更多的分析,在其中舉得例子甚至可以說更加的極端。《天命》和《天意》這兩部作品,描寫的是古代的事情,但是與傳統意義上沾邊的“科幻”并非是“科技”,而是“外星人”。既然這些文章最早是在《科幻世界》發表,足可見國內的一干編輯還是在某種程度上認可它是一部“科幻小說”。但是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將這兩部作品里面的“外星人”抽離,而代之以“魔法”“轉世”這些魔幻元素,似乎也是行得通的。按照上面文章的解釋,這兩部作品的”合理性“評分就很成問題。建構的世界在邏輯上是自洽的,但并不是非此不可的。而這種非此不可則是我這篇文章所要解釋的一個問題。
三
上面說到的《差分機》還有錢麗芳的兩部作品。按照我的想法,是非常樂意將前者視為科幻,而對后者始終保留態度。
在世界建構這個維度上——錢麗芳的作品毫無疑問——做的也是足夠的:假設了外星人在中國古代時會發生的什么事情。這個假設甚至和《2001太空漫游》有著類似,可以參考黑石的部分內容,不正是外星人賜予了人類有別于其他生物的智慧,我們才成為萬物之長么?但是與《差分機》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較,錢麗芳的作品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核心科幻元素的可替代性。
如果在以《差分機》為代表的蒸汽朋克作品中,將”機械科技“所抽離,使其以其他元素所代替,就會呈現出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景色,整部小說的走向都必須作出調整。可以想象,如果大規模的計算機不是通過機械實現的,而是通過超能力、外星人、魔法或者其他技術,甚至是現在的信息技術的時間前置,都必須從根本上動搖整個作品的根基,必須從根本上調整。
舉一個大家能想象到的例子,就是《銀魂》。外星人的入侵,改造了整個日本。其背景與《差分機》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但是所呈現的社會形象就與眾不同。當然,在很多層面上《銀魂》也并不認為是一部科幻作品,至于原因,我后文會簡單的提到。
至于《2001太空漫游》,如果僅止于黑石帶給了靈長類智慧,使之成為人類,那么無疑的,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也是很可疑的。但是這部作品沒有糾結于在史前時期外星人對于人類的改變,而是在后文運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因素。也因此,就不多作分析了。
而與之比較,尤其是《差分機》,錢麗芳的作品中的外星人并非是必要的,可以被許許多多的因素所替代。也因此,將其視為科幻,始終是有著一點點的問題。
四
那么,是不是這種可以抽離的因素就是被人區別真正科幻小說與否的標志呢?同樣未必。
有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對我上面的話進行了強烈的反擊,這部作品就是羅杰·澤拉茲尼的《光明王》。這部作品與眾不同在于,對于可以替換科幻的因素——宗教——已經承認它的存在,反而是將科幻作為一種附庸加之上面,從而造成了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
在這部小說里面,充斥著原本兩種無法兼容的元素:宗教傳說與現代科技。《光明王》則是將兩者合而為一,用科技解釋傳說。如果單純的描述故事本身,可以有兩種解釋方式:宗教式的或者科技式的。但是在書中,這兩者已經被合而為一,那么他們就無法彼此取代,不然整部作品就會坍塌,失去它最大的價值。
那是不是錢麗芳的作品加之宗教元素就是可行的呢?同樣不是。因為《光明王》的故事底本就是宗教式的,而《天命》《天意》則是基于一個歷史故事,本身是中性的卻用兩種方式去解釋,就很難不造成問題。當然,總是拿錢麗芳的作品舉例,并非是對這兩本書有任何的不滿。恰恰相反,這兩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擴展了歷史小說的可能性,使之可以與現代風靡的類型小說接軌,反而是一件值得推廣與學習的事情。但關鍵在于,別總是宣傳是”科幻“。
五
一路的讀下來,想必也多多少少了解我對于科幻小說的確定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其中科幻元素是不是必須的。當然,什么是科幻元素,在下面會詳細的解釋。
按照傳統的分類,科幻小說被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有一部被譽為超級硬科幻漫畫《星空之旅》。這被翻拍成動畫后叫做《星空清理者》。具體的劇情就不多說,單說他的世界觀設計。不管從某種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細節做得都非常好。無論是未來的太空站‘航天飛機宇航服以及太空的生存狀況太空人的心理狀態,就以我的水平來看,完全挑不出紕漏,就是其動畫版,彈幕中也少見挑刺的字樣。
但是,這是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么?或者說這樣設定嚴謹的作品就是值得推崇的科幻作品么?
回到我所說的科幻元素的可替代性上來。這部作品本身就經不起太多的考察了。所謂的太空清理工作,完全可以替換為其他工作,比如:西部大開發、地底探險、開發深海或者是大航海。
漫畫里的故事,移植到任何具有開拓性危險性的工作中,都絲毫沒有差別。看得人似乎感覺科幻感非常濃厚,設定非常”硬“,但實際上有沒有這些科幻因素完全都沒有關系。完全是被它的科幻色彩所掩飾了。
如果這個例子還不清楚,畢竟這部作品可能受眾有限。那么我再舉一例。《地心引力》是近幾年極為火爆的所謂“科幻電影”,但實際上它里面沒有太多超過現在的技術存在。照我的看法,無非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冒險片。就好像《少年派》除去奇幻元素,就是一部簡單的海難片。如果感覺我的說法奇怪的話,不妨參照一下《阿波羅13》,有人將它視為科幻電影么?幾乎很少。因為這是基于真實事件改編,而《地心引力》沒有這種好運。無非是缺少有人復制這種壯舉。與之類似,很多的太空作品都被莫名其妙的劃歸為科幻。
六
上一部分開篇已經說了,科幻作品重點是必須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幻元素,那什么是科幻元素我并沒有解釋。而是舉出了兩個反例,證明很多科幻作品即便是具有科幻元素,但實際上講述的還是一個傳統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就又回到了第一點上就是,故事本身必須與科幻元素產生互動,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互動才可以。
這種劃分方式,我試圖跳出傳統的硬和軟的分類,而嘗試著用自己創造的一套術語來劃分,暫且用的是強和弱。
這樣說的原因,絕非是故作驚人語,而是希望用新的一組術語揭示出與之前不同的劃分科幻作品的清晰的界限。有了這種擁有共識——希望如此——的術語,在今后討論科幻作品的時候,也會拓展出新的話題。
顧名思義,科幻元素與作品的故事本身的聯系如果必須且緊密,則稱之為強;反之,則是弱科幻。
像是之前提到過的《天命》、《天意》、《地心引力》《星空之旅》等等,都是弱科幻。原因無他,就是這些作品的科幻元素都是可以抽離的,并且在抽離之后,也不會對故事的思想、情感有太多的影響。
但是有的作品,如果抽離了科幻元素,整個故事會講不下去,思想與情感的表達也會有重要的扭曲,這種作品,就是強科幻作品。比如《2001太空漫游》、《差分機》、《光明王》、《超時空接觸》等等。
七
說了強、弱之后,再回到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什么是科幻元素。要知道,科幻元素是科幻小說成立的前提條件,只要將這些元素識別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科幻小說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一個類型,要想對其中的科幻元素做出清晰簡單的定義,就我現在的水平而言,感覺到自己的能力還是有所不逮,就還是用羅列的方式給出我所已知的科幻元素。同時結合具體的作品,對她們進行強弱的劃分。
最為眾多的,像是上文提到的,無疑就是太空作品。很多的作品一旦將故事發展的背景挪移到外太空,或者太空船,就會給人一種科幻的感覺。比如非常熟悉的《星球大戰》、《星際旅行》(這個作品總體上來說是冒險模式,但是每一部有所不同)、《銀河英雄傳說》等等。這些作品往往會被統稱為太空歌劇,意思很簡單就是換個地方講人類史詩。具體來說,就是在太空里面繼續講述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發生過無數次的國破家亡、悲歡離合。雖然故事可能還是那些故事,可只要將背景設定在太空,一些的感覺都是不一樣了。想想《星球大戰》第四部,是根據《戰國英豪》所改編的劇本,里面的科幻元素是起什么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這個類別之中也有非常強的作品,比如《天淵》、《深淵上的火》、以及最近非常火的的《海伯利安》。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強絕非是指作品的質量,而是強調科幻元素與作品的緊密程度。
與太空緊密相關的,就是外星人/外星文明了。在這方面往往又牽扯到太空侵略。早期的威爾斯的《星球大戰》、《異星戰場》,前幾年非常紅火的《阿凡達》,甚至是《變形金剛》都是講述人類與外星人之間的互動。但是這些外星人的倫理、思維與人類其實也相差無幾,將他們置換成任何一種異鄉人都是說的通的。包括斯皮爾伯格的《ET》,把這個外星人換成一個動物園跑出來的小動物,也是毫無違和感。
但是在另一端,像是《超時空接觸》、《計算機中的上帝》、《索拉里斯》等,這里面的“外星人/外星文明”,就不能簡單的置換,而是成為小說里面極為重要的所在。如果沒有這些與我們人類完全不同的外星人,這些故事根本就無法進行下去。
至于像是奧特曼這個系列里面的所有外星人,奧特曼也好,怪獸也好,基本上就是有何沒有都一樣。包括上文提到的《銀魂》,同樣也是如此。雖然外星人無處不在,但是跟整個劇情的走向和情感思想的表達,基本上無涉。
第三個,則是非常重要的機器人/人工智能系列。現在的作品有多少涉及到這個概念的就不多說了。打開電視,看看滿坑滿谷的蘿卜片,就知道這個元素有多受歡迎。不過也與前面所說的一樣,在這個類型里面同樣充斥著大量的弱科幻作品。就拿前年上映的《環太平洋》來說,毫無疑問是一部科幻片,但是其故事和今年上映的《狂怒》差別大么?無非是把坦克換成了機甲而已。絕大多數的機器人作品都差不多是這個問題。換成人類都毫無問題,機甲換成其他武器,戰場移到地球上也是不影響劇情。想想把高達的背景移植到巴爾干半島,照樣能編的下去。
在機器人/人工智能這個細類中,在我看來,只有當機器人具有了人工智能,試圖統治人類、試圖成為人類的時候,機器人這個元素才是無法替換的。這兩點要比的話,“統治人類”比起“成為人類”還是要差一點。畢竟前者可以替代為人類的戰爭狂人,后者雖然也可以替換成其他的超能力,但是在那種情況下,超能力或者鬼怪的出現,一般就不將其視為科幻小說了。比如《終結者》系列,是否可以將天網用人類的軍事集團取代,第一部的T800同樣是人類殺手。只需要將這兩點改變,基本上的大劇情還是能夠說的通,視覺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可要是落實在文字上,差別就小的很了。
而如果一旦涉及人工智能,哪怕是《機器管家》這樣的小品級的科幻作品,其中的科幻元素也很難被替代。就像是上面說的,要不就成為奇幻小說,要不然就是去了“身份認同“這個最根本的戲劇沖突。至于《銀翼殺手》,其實不照樣是這樣的結構么?如果將它們的身份都設置成恐怖分子,劇情同樣說的通,但是要表達的”人/非人“的思辨,就會蕩然無存。
第四種,則是時間旅行/平行宇宙。一旦涉及了這個元素,無論作品是怎么樣的,都是超過平均水平的強科幻作品。因為只有這個元素是無法采取其他元素所替代的。之前寫過一個關于時間旅行和愛情的文章,因此也多多少少的找了一些資料。會發現雖然”愛情“作品屢見不鮮,已經有無數的經典作品出現,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時間旅行”就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穿越時空的愛情的思想實驗,只有在科幻作品里面能夠做到,這是其他類型很難做到的。
像是《穿越時空的少女》,《土撥鼠之日》、《一日囚》這些小品級的作品,雖然可能往往被歸類在”軟科幻“其中。但是故事對于科幻元素的依賴,往往是一般作品所難以企及的。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時間旅行”,《一日囚》這個小說還怎么寫?
第五個則是現在非常火的“賽博朋克”。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和機器人/人工智能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如果僅僅是作為人類生存的新媒介、人類活動展開的新背景,人類生活的新空間則是歸到弱的一邊,比如前一陣子火過一陣的《夏日大作戰》、古早的《電子世界爭霸戰》,賽博空間僅僅是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間。這種異鄉感換成其他空間,也是可以成立的。當然,這兩部作品在其他方面的優秀之處也是很明顯,不過和主題無關,暫且不說。
能夠表現出賽博空間與現實空間不同之處,就是該元素“強弱”的分壘了。像是人工智能類似,一旦賽博空間有了向現實空間延伸、吞噬的可能時,就會出現新的類型。最著名的莫過于《神經浪游者》,賽博空間不僅是數字化生存,其中里面的程序更有成為真正人類的企圖,這個時候整個故事的“強度就出現了,就不會輕易被其他元素所替代。《黑客帝國》同樣如此。這個似乎是和之前解釋《終結者》的時候有所矛盾,實際上的問題是,并不是原則有什么問題,而是應該看作品是如何呈現的。像是《機器的復興》里的機器統治元素,就遠比《終結者》里面的機器人來的重要。
這個與人工智能非常相像,但是區別在于是不是有一個“實體”。如果是先有了“機體”則是往往劃分到機器人一類,但是如果先是意識覺醒,則會歸類在”賽博朋克”。
五
最后的一類,實在是沒有辦法歸類,似乎只能是按照作者進行歸類。什么意思呢?如果這個作家一直是創作科幻小說,他的小說就會被認為是科幻小說;如果這個作家一直是創作嚴肅小說,他的這類作品就不會被認為是科幻小說。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反烏托邦三部曲”。恐怕將這三部作品視為科幻小說的讀者極為有限吧。但是如果我舉例《一無所有》、《高城堡里的男人》、《日本沉沒》這些作品,它們往往會被擺在科幻書架上面吧。同樣是對歷史的假設、對未曾發生的事件的思考、對另一個空間的設定,后者就被視為是科幻小說。這個是為什么呢?如果說《日本沉沒》是基于對日本地址狀況的大膽設想,那么《1984》同樣是對當時蘇聯社會情況的極端化的思索。兩者的差別真的有這么大么?再舉一個身邊的例子,馬伯庸的《寂靜之城》最初同樣是發表在《科幻世界》上,這也說明了業界對于這類作品的包容度還是非常寬泛的。所以,在這個方面,我所能想象的,就只能是作者本身的特點了,或者是他所投稿的刊物,或者是出版時候的宣傳策略。這類作品都很難劃清一個界限,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故事與設定是密不可分的。一旦不認同其中的世界觀,作品本身就無法成立。
六
就像是“硬科幻”“軟科幻”無法囊括所有科幻作品,無法對科幻作品進行有效的劃分一樣;我這里所提出的強、弱的標準也僅僅是一個很籠統的標準。所希望的,是在科幻這個類型中找出真正“科”、真正“幻”的作品,非常“科”非常“幻”的作品,而不是因為其中的各種眼花繚亂的元素所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