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漢字源流故事
? ? ? ?孝的起源難以得出準確的年考。據傳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因為能對虐待他的父母堅守孝道,在青年時代即被人稱揚為大孝子。早在商代就有了金文“孝”字,周代金文、典籍都出現大量有關“孝”的記載。《尚書》最早有孝的使用,“克諧以孝”,“同孝厥養父母”;《詩經》中則有孝的詠嘆,“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孝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賢進行了總結推廣,經秦漢人情世故的擴充,在西漢以后正式提倡“以孝治天下”,人們身體力行,而蔚為風氣。此后歷朝歷代賢人努力灌輸,儒釋道三家共同頂托,統治者不斷強化,孝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觀念。孝被滲入到中國社會生活的深處,滲入到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里。
? ? ? ?孝在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下,都是“親”的美好心理。就整個社會而言,孝是人心去除私欲,自然關愛他人之親的樸素美德。孝是個人生活中最基本的倫常關系,是整個中華民族人倫思想的核心,一直橫亙于中華民族深遠而廣博的文化基土中,成為了中國社會兩千余年來維系民族穩定的情感紐帶。
? ? ? ?孝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倫理概念,含義極為豐富,涵蓋血緣關系和非血緣關系兩種基本的社會關系,同時發揮著贍養和社會化兩種最基本的社會功能,還包括了人們修養立世的原則和方法。
? ? ? ?孝通過對父母的愛敬擴展至愛敬社會上所有的人,從而實現人生價值。中華民族正因為有了孝,家國就有了相對穩定的紐帶,使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中華文明在世界熠熠生輝。
? ? ? ?孝字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皆從老,從子,像孩子攙扶老人形,表示孝敬老人,篆文大同,隸變后楷書寫作孝;
? ?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本義為孝順父母,即尊重和順從父母,盡心奉養。
? ? ? ? 孝,如圖,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長發長者)(子,后代),上部是一個彎腰駝背白發飄飄的老人形,下邊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攙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幫助老人,這正是孝道的具體表現之一。金文、將甲骨文的明確為或。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的“老” 簡化成;將“子” 寫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