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碾過滿是落葉的土地,留下零落的葉片和兩道淺淺的車轍。那不可捉摸的時間也是,在光的變幻中,就這樣沖刷過去,管它光的波動性還是粒子性,管他位置還是狀態。
余于外求學四載有余,從饒城轉戰洪都,自洪都北上帝京,千里有余。墨水一點,迷茫三分,行李三箱,汗水三衫,求學歲月自此始。性閑散,好閑書,飲閑茶,賞閑景,蓋歲暮之志也。尚值所謂青春時光,當汲取所謂知識,借鑒所謂經驗,靜吾心,明吾志。今從法之一途,亦當學得法言法語,法思法慮,從實踐之學,觀實踐之事,以待后效。
墨水一點,也就10滴,1滴也就約莫0.8ml,故墨水也就8ml。實在不多,每每閑來與之前的日子做做對比,竟覺仿若處于《浮士德》式的幻滅中,用那不多的墨水佯裝古人嗟嘆,不免覺汗顏,作古傷秋當是文人之好,我非文人,無文人之氣,也暫無文人之向,只是用些文字來對那段過去的小日子做個描繪,待我哪日得閑再看我這時的思考,著實為趣事一件。
是以為致大一末之序。
法,《說文》作灋,有水,從水,平而去之;有獬豸,為遠古神獸斷案公正的象征;有去,則意味著有懲罰,離去,或者離去。這是貫穿大一一年學習的知識,為我國法制史的基本法理。除去不可測的炎黃時代,夏商時代,樸素的原始信仰,祭祀習俗,故法便有了灋的基礎,之后的西周,確立“明德慎罰”,至春秋戰國,開始出現成文法,法始公布,定罪量刑公開,由漢自唐,法律儒家化,后頭的歷史,便是所謂“人治大于法治”“人情大于法理”的時代,千年有余。
先提歷史,便是說,法的歷史貫穿一個文明的歷史,尼羅河邊的文明有多久,法的歷史便有多久。社會存,法存,法存,社會存。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也必將有積蘊深厚的法史。刑書,刑鼎,竹刑,《法經》,《睡虎地秦簡》,《九章律》,《曹魏律》,《北魏律》,《北齊律》,《開皇律》,《永徽律疏》,《宋刑統》……文字為法言表達載體,書冊為法語物質記錄,法史便從傳說走向現實。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我們之所以會去回顧歷史,是因為歷史能給我們的現實帶來某些借鑒的價值,避免對于未來造成不可知的損失。花小代價看看過去,避免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以法史為開篇,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悠久、厚重,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正在書寫法史么?
法,是什么?從哪來?到哪去?
這三個哲學最終的命題對于法同樣有效,按馬克思預言的法之消滅,當時社會達到最終理想,不需要法去調節社會關系,無用的法,名存實亡。當然我想,這個社會崩潰了,那么法也就消滅了,歷史有無證明這點,我沒去翻動圖書館那沾灰的書籍,也沒去百度一下。
由史延伸至實,便以此時此地為實的一部分。
法之根本,當為憲法,法之至高,當為憲法。根本準則,憲法大矣,基本原則,憲法高矣。它不僅僅是那本憲法典,也可能是憲法性法律文件,也可能是憲法判例,也可能是憲法慣例,還可能是國際條約。供在神壇上瞻仰,讓后輩出來擋刀擋槍或是爭天論地,還是作為大軸,一言定鼎?還記得法學界的那個“憲法頂個球”的故事,這不帶有別的情緒,這客觀上算是某種寫照吧……敬之則畏之,按人的性情,越不想去在意,越是畏懼。
按舊有的劃分,憲法為公法,那么相對于公法,就有了私法,而私法以民法為最。記得一位老師在講座上曾說,如果你追求人最大限度的自由,請學好民法。之后才明白,這便是平等,盡管是形式上的,或者說是宣言式的平等,但這也是平等……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平等呵。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法律以文字為載體,也算是一篇文章,這文章寫了這么久,體現了什么?公正,平等,正義……約束,保障,形式……這文章由誰來書寫?是蘇格拉底、霍布斯這樣的哲學大咖,亦或是卡爾·拉倫茨、哈羅德·伯爾曼一流的法學前輩,或者是奧巴馬、卡梅倫諸位政壇大佬?有沒有可能是所謂的“人民群眾”?視角不同,答案不同,不能蓋棺定論。有誰來看?或者說,對誰有效?從個人到國家,由公到私,從一國之內到諸國之際。此為法的效力范圍。然作為客觀存在的物,就免不了被時間沖刷,偉力之沖刷下,還有當初寫書的原意否?李白的詩放到現在又有幾人敢說能解其中真意呢?即使你給出上百種解釋,可作詩時的真意卻無法還原。而我們現在引經據典,為的不就是佐證當今的觀點么,會在乎古人是怎么想的么?
提及時間偉力,那么又回到了歷史這個話題。歷史也是如此,我們觀歷史,是為了當下以及不可知的未來,但囿于視角、眼界、時代等因素, 必然給出不同的觀點立場,一本《論語》流傳千古,注釋不下百種,這還是所謂大家集注,不包括那些名氣不顯的小家或是一生籍籍無名的小生。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是大家一流所著,要文采有文采,要思想有思想,要情感有情感,但這就是真實的歷史么?不敢茍同。《史記》載劉邦為赤帝之子,斬大蛇,其母與蛟龍生下劉邦……古史尚是如此,那么今史呢?是不是也有神話色彩呢……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轉眼就大二了,還記得大一初入法門的興奮和淡淡的迷茫,告別三年的理科生涯,之前的知識技巧都化為了沉淀,之后的學習都是未知的,方法都要自己摸索,目標也要自己去定,有過許多想法,但最后或是拋棄,或是作為前進的方向之一,或是以期相機行事。但是最終目標仍然是把所學的知識派上用場,雖說在這個信息時代,知識可以百度,課堂也可以通過公開課學習,但是,思維模式,方法技巧,實踐經驗卻是需要自我探索的。這也是現在學習的目標,學以致用不是空話。就以理發而言,現在的理發師除了經驗,還要看文憑(笑),這些都需要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需要青春,由此積累產生經驗,產生技巧,產生思維模式。所謂門檻,凡事皆有門檻,限制行為能力人和完全行為能力人就是有差別。
思及過去的一年,有感動,有酩酊,有歡笑,也有淚水。有些人和事令內心觸動,或是通過媒體了解,或是親眼見證,或大或小。從拓荒牛的那只萌萌的貓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七十余載前的戰亂紀事到當下的漂浮都市。社團活動秉承著之前的想法,最后堅持下來并留任部長,幾場講座,幾次賽事,有些滋味,想訴說,可敘述功底不足,便不訴及。卻是想到有許多問題一升華便到了理論層次,走向終極,便成了哲學命題,幾近永恒。前些日子的股市便是最好的舍與得問題(笑),便是街頭叫罵也講究欲擒故縱三十六計。
大二開始,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縱使孤身一人,也要在路上前進,跪著走完倒是嚴重了。大一最后的遺憾還是有的,一筆爛字,一身膘肉,實為憾事,當然,還有文科思維。或許還有因身邊同學秀恩愛所產生的那抹悸動吧?每每期末卻是最難熬呵。
有些人來了,有些人卻走了……時間呵,命途呵,緣法呵……我當懷緬那最后的時光……
卻是今夜,誰與我舉杯?
附上大一上的小結
或許這很嘮叨,或許這很矯情……但是,想想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感覺很有寫一些東西的必要了,這也只是或許吧。很喜歡模仿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那個開頭,經常性的把所得的句子作為某種理由——這也是我這次總結的另一處緣由所在了——當多年以后的我還在人生大河上劃著我的那葉小舟時,也許想起那一個在列車上默默碼字總結的午后。從哪開始回憶呢?歲月流逝,智慧增長,但有些記憶也模糊了吧?
高考那些事
這算是彌補我最后匆匆那幾個月留下的遺憾吧,沒有做好該做的事,現在想起來還是很遺憾。
高考——目前算是普通高中生必須邁過的坎,不管輕松還是艱難,終歸是要面對這種考試體制。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這也算全中國千萬高中生共同的記憶吧?
想到七個月前的考場爭鋒,現在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還真有少年人的熱血呢……那一道道計算題、壓軸題,那一篇篇現代文閱讀、英語完形填空,那一套套的庖丁解“牛”的方法、魯班造“鋸”的巧思——盡管對于許多題目,我已經是手法生疏,但念叨那一套套的還是挺行的,我還真不是一個好學生,果然是 被學霸包圍的學渣呢……
不過最后考試下來,給我最大的觀感還是對于基礎的把握。很多同學都說心態要好,但是沒有一個好一點的基礎,心態再好,改變的還是很有限,在當下這個考試機制內,對于考試的基礎方法的把握可能更重要吧……老老實實地把基礎打好,一步兩步地在知識中漫步,享受解題的枯燥樂趣、孤寂中的獨樂。
基礎,太過片面了,具體來說,從課本、從教參,從題庫,一步一步去發覺,耐心地去做,總結下方法。或許還需要不斷地催眠自己吧……有空問問老師,和同學之間交流交流,互相印證,解題總歸是有個思路的,或者是直覺,或者是套路,或者是“靈機一動”,印證一二,互相取經也是蠻有幫助的,這也算是枯燥單調的學海漫步中的一抹亮眼的色彩吧。對于最后的高中歲月,那套緊張有序的復習流程,還是多虧了高中那些優秀的老師,早早地規劃好了,按照有一線教學經驗老師的那套走一走,還是能獲得許多的。
好了,這是我的個人小結, 就不多絮叨了。對于高考,還是有許多想法,但是就不一一敘述了,現在看來,還是很稚嫩,但是對我來說還是很寶貴,以后、以后的以后,我可能會提及,可能不會提及。
填報志愿的多方參考
我從不為我的選擇后悔。在這個或然占大多數的世界,這個必然的推斷是如此地格格不入,但是,在這個或然占大多數的世界,有一個必然的堅持還是挺好的,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參考。
高考考完之后,接下來就是填報志愿——又一個難題,在考完之后就會聽到那句“考得好,更要選得好”。好的結果是考得好,然后就在那幾個學校的幾個專業之間選擇;壞的結果可能是考得不理想,選擇范圍有限或是沒得選。但是大部分都是能在幾個學校的幾個專業之間選,這個時候,學校之間的差距實質上不是特別大——好比是武大的理科和華科大的工科,很難說誰優誰劣,更多是傾向的問題,但事實上對于一個三年在苦讀的學生來說,好不容易就解放了,哪來那么多的想法,在短短十幾天內做出未來幾年,或者是十幾年、幾十年的決定,這——很難,于是乎,這就需要參考別人的意見了。可以是自家長輩的道聽途說,可以是老師的經驗,可以是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但是還是要秉承一條——切忌盲目。
七個月前,我就在這十幾天里反復思考,最后決定由理轉文,選擇了法大,很慶幸,法大也選擇了我。
我的大學
這就有很多要說的了。突然發現思修上的那套總結還是很有體系的……
生活環境的變化
作為一個南方人,到北方求學,對于北方的干燥深有體會,早上洗好的衣服放在房間里,下午就干了,這也算遂了我這個洗衣小白的懶惰吧~當然,生活環境的變化還有身邊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從西部的新疆到東部的山東,從南部的海南到東北三省,從浙江的南方帥哥到遼寧的北方硬漢,從香港特別行政區到韓國。各種方言,各種生活習俗,佛曰:“眾生相。”——從半夜的走廊高歌到黎明的操場晨練,大開眼界;身邊同學的各種高中經驗分享——原來懶惰的不止我一個,原來熬夜的不止我一個。一下子就找到了共同語言。
這里插一句,還有戀愛生活的變化,這點給我帶來的沖擊最大——身處一個男性荷爾蒙氣息濃郁得讓我窒息的寢室,表示壓力很大,各種秀恩愛,各類秀脫單,以至于我沒事就泡在圖書館,眼不見,心不動,老老實實地看書,好吧,下一個話題。
社會活動的變化
身在一個社團活動眾多的大學,要么自己是社團一份子,要么身邊的同學是社團一員,這真是一種新奇體驗,高中的社團參與熱情不高,空閑時間得充分利用,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看看略顯單薄的空課表,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填充的,比如做做志愿活動,比如社團活動。
根據那些即將畢業的師兄師姐的經驗交流,社團很純粹的,最大的收獲不是能力能得到多大的鍛煉,而是一幫玩得開的小伙伴。這是他們回首近四年大學生活的最大收獲。由于我參與社團的資質有限,很難說出一一二二,就不多贅述了、
學習要求的變化
真的是太“放肆”了……
很難想象可以“正當”翹課,不喜歡上這個老師的課就去喜歡的老師那蹭課上;很難想象平時學習不用功,考前幾天還能戰斗力爆表;很難想象老師上課不按課本講,臨近考試再給課本劃重點——幾乎顛覆了我的學習觀,一陣不適應。不過,這只是大一新生迷茫的體現。隨著學習的深入,科目的難度與日俱增!看看師兄師姐,苦讀法條、牢記理論,像我目前的這種狀態一碰就脆成渣渣——除卻知識性因素。
越學越努力,這可能就是未來的一個寫照吧?想到那句“Only time will tell”,會心一笑。學習生活亦是很充實,很有意思。
結語
現在才意識到龍定巖老師為何強調語文的重要性了……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思想、思考、思慮、思緒是一個人之為人的要素,也正像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說的那樣“人只不過是顆會思想的蘆葦”,對生活、對世事有一顆能跳動的心,就很夠了。還是很感謝高中指導過我的老師,知識的理性也算使我獲得了某種樂趣吧?至于大學,法理學導論的老師王宏哲,一位“神奇”的老師,讓我看到了什么是“經驗”,也聽到了些有“意思”的東西,有些笑笑就忘了,有些還是有著清晰的認識……
洛克在《政府論》中形容像我這樣初窺法門的人就像一塊白板。
不過,即使我是一塊白板,卻也等著經驗在這塊白板上涂抹。
學校終究是一頂保護傘,社會上的許多事物都被過濾了,這也使得學生作為學校中的主要群體極其容易被煽動,很容易就有許多沖動的念頭,不過,倘使年輕不多走一遭,老了就沒機會了。莫名想起同學常念叨的“抓緊談戀愛,過幾年就沒機會了。”會心一笑。
我不是文青,我也不是憤青,我只想老老實實地學些知識、總結一些本領、回顧一些過往,使自己不會那么“無聊”罷了。想想自己也是太過單純,一味地相信、一味地喜歡、一味地懷念,但終究還是要去相信、要去喜歡、要去懷念,不然就真的老了……
當多年以后的我還在人生大河上劃著我的那葉小舟時,也許想起這一個在列車上默默碼字總結的午后。
絮絮叨叨地說了也有一些了,我也不知道以何種心態去回憶,還是那句話吧?你可以隨時轉身,但是不能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