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而孤獨是一種狀態。”
這是我對《我敢在你懷里孤獨》的最深印象,這本書,其實是在年初的時候讀完的,讀完之后,便一直擱置在書架里,昨晚偶然翻看了看書架上已讀完的書本,再次瀏覽了一番,對于本書的感覺卻不曾相同,書本里跳躍又隨意的文字,可見作者生活的態度。
《我敢 在你懷里孤獨》這是臺灣著名藝人,劉若英的最新文字作品,書本以劉若英自白、與八位朋友的對白方式,就獨處與相處的方式進行探討。
關于自處,劉若英是這么寫道的:不管你是享受獨處,還是被迫獨處,都不能去失去擁抱獨處的能力!因為,生命本身的自言自語及其重要,畢竟,由他人拼湊起來的不會是同一個你,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孤獨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狀態,孤獨感的與生俱來,自生自滅,非他人所致,這不意味著痛苦,是一種跟自己相處的狀態。
叔本華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獨處不該是一種哲學,它就是一種生活樣態,不需要從眾,可以自我。
而關于相處,而她是如此寫道:保留、或不保留的付出,在此時停留、或出走。選擇權都操之在我。即便我現在決定為了你,學著適應相處,那也是我的選擇。相處不是獨處的相反。相處是獨處的一部分。
在各種關系里失去一部分的自己。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適應別人的空間。獨處是將自己無限放大,相處則是盡可能的縮小,去適應別人空出出來的位置。
暫時無話可說也無所謂的最高境界,即便兩人暫時無話可說也無所謂,相對而言,就是暫時的沉默,這是兩人相處相互信任的極致表現、最高境界。
我越來越相信獨處所帶來的力量,我想我也是及其擁有獨處能力的一個人,兩個人在一起之后,我依舊保持著獨處的時間,不管是晚上還是早上,總會有那么一會兒的時間是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可以選擇做內心最喜歡的事情,我始終認為,生命里有了獨處能力的時候,才能坦然面對生活的各種變故。
或許我便是與生俱來的擁有獨處的狀態。在很小,只有模模糊糊記憶的時候,在姐姐們離家住校上學開始,我便有過寂寞孤獨的狀態。但是很快,那種錐心的孤獨,便會被我以尋找另一種事物來填滿。之后,便是逐漸的在孤獨與獨處之中找平衡,直至后來與家人們分分合合的狀態便逐漸形成了常態。
隨著閱讀滲入的增多,獨自思考能力的提高,于是漸漸悟出了一些關于所謂人生的道理,直至如今,獨處近乎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習慣,而且是一個很享受的習慣。
不久之前,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總是說自己在家里的時候,沒有人陪伴是很無聊的狀態。我不明白,無聊應該是自己給自己找的,不應該是與他人有關的事,我說,你完全可以去嘗試找趣的方式來擺脫的啊,但是朋友是一個近乎總是圍繞著家庭生活的人,似乎孩子家人便是她的樂趣。
我時常覺得,一個人一定要有自娛自樂的能力,你在,我開心。你走,我依舊有能力保持開心,途中切換狀態的時間需要足夠短。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一時的享受孤獨,也可以在兩個人時大聲說笑,然后各自獨立的生活。
從離開家上學,到工作開始,我便是一直在獨處里找著樂趣,不管樂趣是養花、聽歌、閱讀、手工還是睡覺等等,我總是能折騰出關于自在快活的方式。
其實獨處的時候,也可以一個人整理房間,或化好妝容,然后面帶笑容走出門去。
我們總是要去面對一個人的狀態,因為最后我們只能自己一個人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