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要催別人或者被別人催著交東西或者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催人干活”這件事通常會把大家搞的都很焦慮,或者說使人很反感。
那么為什么要催呢?我們先來做一個全面的反思。如果我是項目負責人,在布置一項任務時,如何才能做到不催人家或者少催人家?
下面5點很重要:
1)是否有一個明確的有效的時間點?
布置任務時,有沒有說了“盡快提供”,“越早越好”這樣的話?如果有的話,催人家是必然的,因為他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交,說不定在他的任務表里就是排最不緊急也不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明確時間點,比如:XX年XX月XX日之前完成。
2)時間節點是否安排的合理?
雖然有一個有效的時間點,但還需要確定這個時間點是否安排的合理。比如原本一個正常人完成一件事情需要3天時間,現在要求他一定要2天完成,項目負責人與被分配任務的人在沒有進行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強行要求被分配任務者接受時間點,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被分配者當時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并沒有把deadline當一回事。
3)任務分配時,要求是否明確?
4)任務責任人是否真正匹配?被分配任務的人是否有能力做這件事?
5)時間是否還可以調整?比如切切實實遇到了一些不可抗拒的事情,應立即更新下項目計劃,并發給所有人更新。而不是強行按照原定計劃去催促別人完成任務。
如果以上幾點都做到了,再進行任務分配時也做了有效的溝通,還是碰到別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還需要催時怎么辦?
有兩點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1)與被分配任務者明確他的工作對項目整體的重要性是什么?通常接受任務分配者只是被要求出個數據報表,或者修改個什么方案之類的很細的活。如果他知道他所做的事情對于整體項目的重要性,他的工作積極性就會提高。
2)適當提前deadline時間點。如果被分配任務者有推延癥,不到最后時刻是不動手的,那么就可以適當將deadline時間提前點。但這一招要慎用,deadline是要真正的deadline,沒有完成要有相應的批評或者懲罰措施,否者人家知道你給出的deadline后面還有deadline,即使沒完成也沒事,幾次之后人家就不會遵守了。
"催"本身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對雙方都是,前期的合理安排與執行時的有效溝通都可以緩解這一點。但根本還是需要每一個配合的人都清楚一致的目標,主動、按時地進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