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杯茶 想一些人
麻辣姬絲
朋友送了一包新茶,西湖龍井。坐在電腦前,靜靜地給自己泡上一杯,用透明的玻璃杯。我喜歡用玻璃杯泡茶,可以在外面看到茶葉翻滾,舒展。我大概是屬于驢飲的人,對茶的色彩,現狀等更甚于茶的內涵。
品茶要有氣氛的,似乎最適合的是在雨天,古廟,高人,下棋品茶。這好像不是凡人的生活。而我只能在電腦旁泡杯茶,以前是花茶,據說放輻射。今天就是龍井茶,很有詩意的名字,咱也附庸風雅一下。你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格調。
水緩緩地泛綠,透明,茶葉都浮在上面,兩瓣一尖,茶葉太多了,有點苦味,但真是這苦味,卻能琢磨出清香。
真是踏春的季節,在茶園,一面喝著茶,一面看著茶農采著茶葉。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有沒有學農這個項目,我們那時候,去滿覺隴采茶葉是學農的必修課。杭州老炮兒們,一面在農家樂喝茶,一面和老板說:“我們小學學農采茶葉,一天能采2斤。”旁邊人不服氣地說:“2斤算啥稀奇,我能采5斤。”前面的人反駁說:“我采的是明前茶。”
“我也是,不信我問問我同學,我們剛小學同學會過”另一個掏出手機。老板娘笑呵呵地倒茶,來的都是客,她可不想去揭穿他們的記憶失誤。
我以前也以為我們采的都是明前茶,聽我朋友(滿覺隴的茶農)一說才明白,不可能讓我們小學生茶明前茶。明前茶珍貴,只有熟練的采茶工才能做。我們那時候是野營拉練和學農合一起,徒步到滿覺隴,下午勞動,在哪兒住一晚,第二天下午再徒步回校。我們是大禮堂打通鋪,不會是乍暖還寒的清明前,至少得5.1后。但是,那過去的終將成為甜蜜的回憶,滿覺隴采茶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那時候滿覺隴還是生產隊,我們行軍到滿覺隴。就在大禮堂前席地而坐,聽生產隊長給我們講幾句話。然后各班,各組由生產隊長帶著,劃片采茶葉。這時候的菜葉有點老了,很好采,我們背著背簍,很快就可以采上小半簍。開始的新鮮勁過后,后面還是有點辛苦的,休息的時候,村里的老農就會給我們講憶苦思甜。
在村民的灶臺上,我們做了簡單的飯菜,食材是自己帶去的,很簡單。那時候的孩子都是家務能手,做一頓飯菜是小兒科。吃完晚飯,我們就在大禮堂打通鋪,女生在里面,男生在外面。
那天晚上,我們感覺很新奇,都興奮得睡不著。突然,外面有人驚呼:“著火了,快去救火。”男生們馬上沖了出去,女生們嚇得抱成一團,趴在窗口。男生跑得快的,拿了門口的水桶,更多的都是拿了飯盒,裝了水,跑去救火。火滅了,才知道原來是虛驚一場,是村里為了殺蚊蟲熏的門煙。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把這救火寫進了學農日記,那些救火的男生都評上了學農積極分子。
第二天,回校的時候,生產隊長給我們一小包油紙包著的茶葉,說是我們的勞動成果,帶給爸爸媽媽。這是我們第一次收獲,大伙兒特別開心。回家的時候,當然也給自己泡上一杯,有點微苦,回味卻有點甜。杭州的孩子大概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愛上喝茶了,杭州人只喜歡綠茶。南貨店有茶葉買,價格不貴,我們就自嘲得是勞保茶。當然也有放在櫥柜里的茶葉,那是拐彎抹角弄到的龍井茶,一般都是招待客人用的。
自從幾年前的小學同學會后,同學們很少聯系,很長的時間里,我偶爾發個節日短信,連腦筋都懶得動,就節日快樂,我很少收到回信,真如,有句話說的,得意者朋友多,失意者朋友少。現在都微信了,我連短信也懶得發了,就這樣慢慢地淡了下來。除了少數幾個來往的人外,基本上不聯系了。
喝一杯茶,想一些人。又是一年踏春的日子,杭州人總喜歡成群結隊去農家樂喝茶聊天。我朋友說,等過了這月,谷雨后,叫我們去采茶葉玩,好啊,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