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半的書單
女兒在11個月的時候已經學會了獨自走路,當然還是蹣跚學步那種,但很明顯地感覺到她的手和腳比8個月學會爬那會要硬朗,靈活的多了。她學會了攀爬上沙發,去書架里面拿書讓我們給她讀。于是我和孩子爸爸清空了一格書架,專門放女兒的書,讓她可以擁有一個她自己的書架并且告訴她,這是書本的家。1周歲的小孩子,已經開始對“個人專屬”物品有了認識,她特別喜歡用自己的東西,例如她自己的碗,勺子。有了她自己的書架,每次讀完一本書,她都會把書放回去,然后再拿另外一本下來。因此,我們還特意買了一個帶蓋子的收納箱作為她的專屬玩具箱,并跟她說,玩具玩好后,要把它們送回家。這個辦法可以讓她自覺地收納自己的物件。
《爺爺一定有辦法》
作為1周歲禮物,我和孩子爸爸選擇了為女兒添置第二套繪本書籍:《爺爺一定有辦法》
這是一本獲獎無數的兒童繪本,有很多育兒達人都會推薦這本書,京東,亞馬遜以及豆瓣上對此書的評論也是好評一致,于是我毫不猶豫就選擇了這本書。
這是女兒的第一本故事書,書中自始至終講述的是約瑟和爺爺的故事:一位心靈手巧的爺爺如何將一條毯子變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紐扣,最后紐扣弄丟了,再也沒辦法翻成新東西了。約瑟卻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了由舊變新的秘密。
對比之前的繪本,這本書的字數明顯增多了,圖畫也變得復雜。說實話,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畢竟她才1歲,而這本書呈現出來的不管是內容還是畫風,都有點超出了我的預想,女兒會喜歡這本書嗎?事實正如我所料一樣,女兒對這本書并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沒讀幾頁就開始玩別的。于是我們沒有過多地強制她看這本書。后來我才注意到,這本書標示的閱讀年齡是3-6歲,所以說,對于一個1歲剛開始接觸復雜世界,她感興趣的,就是簡單。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殺這是一本好書的事實。書中好多細節都處理得很巧妙,我覺得也很是適合大人看,每看一遍都會發現以前沒注意的細節。等到我女兒1歲半的時候,她對這本書簡直是愛不釋手(至于怎么隔了半年就變化如此大,以后會專門開篇分享這個趣事)。
結論:這是一本適合那些年齡稍大一點的小朋友(我女兒比較特殊),最好大人買回來先看過幾遍,然后再根據自己孩子的閱讀習慣來改編一下或用自己的話來講述這個故事。這里有個小技巧,跟低幼齡小孩子讀書,不要一字不漏地按照書里讀,要“脫稿”,說白了就是父母能自己看明白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改編成自己的風格,語氣要有變化,或快或慢,能用上一些轉折詞,語氣詞和說到緊張之處,可以通過聲線的變化來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讓小孩子可以“腦補”這種場景。這樣有助于他們想象力的發展。但也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還原那個故事場景,而不是通過故事去說教,那些什么人生道理,他們不懂也不需要。現階段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僅此而已。
《噗~噗~噗》
說到兒童繪本,就不得不提這本神書:《噗~噗~噗》
何為神書?因為這本書沒有故事,只有圖畫和擬聲詞。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心里有一萬頭神獸呼嘯而過,這是什么鬼?簡單到有些空洞的內容,只有噗噗噗,吧唧吧唧幾個詞,有種受騙上當的感覺,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腦!洞!太!大!。但細看幾遍,又發現其實這里面暗藏玄機。對于大人來說,這是一本無聊至極的書,但當我第一次跟女兒讀的時候,她卻興奮異常,每一頁都咯咯大笑,我真是懵了。書評是“繪本中罕見的另類經典,一本單純并不簡單的杰作!”
我給這本書的評價就是,你看不懂的,小孩子卻不然。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量度小孩子的世界,在他們眼里,一切都是值得去探索的。好想知道我女兒的想象力會如何來詮釋它。
《猜猜我有多愛你》
這也是一本多次獲獎的國外繪本,京東,亞馬遜和豆瓣上的評價都很高。書中以兔子媽媽和小兔子為主角,通過他們的對話來表達兔子媽媽與小兔子愛之深厚,是一本適合睡前閱讀的繪本故事書。但對于我們來說,我覺得不是很適合我們,至少不適合我現階段的女兒。這是一本英國的繪本,對于西方人來說,父母總是很善于表達對小孩子的愛,他們敢于在孩子面前親吻對方,習慣于這種愛的表達。所以他們在小孩子睡前,會跟孩子們說故事并且最后會親吻孩子并互道晚安。但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敢問有多少父母,哪怕是我們這種80后的年輕父母來說,你們的父母在你們小時候會這樣做嗎?你們現在對著自己的孩子也會這樣做嗎?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做到,原因并不是什么,只是習慣而已。
所以,這本書對于外國人來說,這是一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睡前道別的一個場景,他們容易接受并且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但對于我們來說,未必這樣。事實上,這也是我女兒到目前為止最不感興趣的一本書,哪怕現在2歲了,我們說讀這本書,她也是搖頭的。
別人都說好的,不一定你的孩子也喜歡。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的不是最好最貴的,而是最適合他們的。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這是一本相同場景,相同對白,卻表達了害怕牙醫的鱷魚與害怕鱷魚的牙醫截然相反的心理。畫風可愛,尤其是那只蛀牙的小鱷魚。因為此書的句子就是鱷魚和牙醫的心理獨白,所以在跟女兒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都是一人飾兩角,鱷魚有鱷魚的語氣,牙醫又是另外一種聲調,將以幫助女兒區分誰在說話。
這本書對我們的影響是,每次當我女兒不想刷牙的時候,我便會提醒她,不刷牙就會像小鱷魚一樣,牙齒會壞掉。每每這個時候,女兒便會停下來想一下,轉頭就去搬她的小椅子站在洗漱盆邊,拿起她的小牙刷。
1歲半之后,我們也開始逐漸增加了她的閱讀量,大大的一格書架子都快放滿了。而她也表現得越來越喜歡親子共讀這種形式。
(本來打算分兩篇就可以寫完,現在覺得寫四篇都有點緊:))
未完待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