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眾生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成了“浪矢兄”了,就像《解憂雜貨店》里那樣,淀粉們的各種問題都私信來跟眾生兄“討個說法”。
“眾生兄,建軍90周年老師讓我寫一篇相關文章,給個意見唄?”
“眾生兄,最近電影荒,有沒有推薦啊?”
“眾生兄,最近有沒有聽到的好聽的英文歌推薦一下吧?”
……
所有問題,我都會盡其所能幫助回答。下面這個也不例外:
“眾生兄,我網戀上一個女孩,見過面后我發現自己真心喜歡她,但是我爸媽不同意,我很糾結,我該怎么辦?”
我說: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晚上是要吃刀削面還是吃油潑面,這可以糾結一會兒;但是你說你愛上一個父母不喜歡的女孩,我覺得這事兒完全沒必要糾結呀。
你實際上是把未來可能的矛盾放到當下而產生的“莫須有”糾結。這沒啥好說的,覺得這個女孩好,該愛就愛,該啪啪啪就啪啪啪,該結婚結婚,該生子生子,父母那邊你就該孝順就孝順,該常回家看看就常回家看看,父母肯定不會因為你萬事孝順他們而記恨你娶了一個你愛的但他們不愛的人。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貌似矛盾”,而破這種矛盾的最佳招數就是8個字:
專注當下,就事論事。
▼02
清朝末年,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并出于人道主義在教堂收留兒童,治療病人。
當時人民愚昧,謠言說這些洋人把兒童帶去在教堂做實驗,于是一幫人硬闖教堂鬧事。當時的法國駐天津領事叫豐大業,去找天津知縣告狀,然后就在堂上溝通不暢一言不合這個豐大業開槍打傷了知縣的一個仆人。老百姓當然不答應了,當場殺了豐大業,并再次沖到教堂胡鬧一通,同時沖到法國俄國等領事館打砸搶燒,甚至很多信教的國人都被殺了。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這件事非同小可,涉及國家間的關系以及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問題。
一邊是國內輿論,老百姓覺得誰偏向洋人誰就是漢奸走狗;
另一方面,洋人也不是好惹的,當時法國已經把軍艦開到大沽口,隨時可以發動戰爭。如果你夠鐵骨錚錚,不講道理地支持老百姓,不跟洋人妥協,那人家肯定也不干,戰爭一發受難的是更多的老百姓,實際上也是對國家民族的不負責任。這么棘手的案件,朝廷只能調曾國藩前去處理。
先暫停2分鐘,想想如果你是曾國藩,你會怎么處理?
(插播一條廣告:最近有沒有覺得記憶力下降,剛過25就開始記不住東西,甚至連昨晚吃了啥都忘了?這就是懶得動腦的后果。還不趕緊去想想你會怎么處理,要不然腦子真要生銹了)
曾國藩到任后只做了3件事:
1. 殺人償命,先把鬧事殺人的人抓起來依法處理;
2. 事件禍及其他領事館的,該賠你們多少錢賠就是了;
3. 單獨跟法國談。殺了領事對法國來說的確是一種侮辱,政府層面應該賠禮道歉,那就誰殺死了豐大業誰就去做這個事兒,這個恥辱也該由他背。
看似沒啥,但是仔細想想,都是大智慧啊。
曾國藩不糾結于周圍任何形勢,也不考慮我如果偏向哪邊另一方會怎么報復自己,不管洋人的船堅有多利,也不管國內輿論有多兇猛如洪,只是按理就事論事。這件事就這么完美解決了,法國和國內百姓都無話可說。
這讓我想到了俄國偉大的契訶夫那篇《小公務員之死》。一個公務員在戲院看戲,不小心打噴嚏把唾沫星子濺到前座將軍的光頭上。事后這個小公務員整天胡思亂想將軍會怎么懲罰他,整天胡思亂想擔驚受怕,后來被自己想象中未來可能(不)會發生的事給活活嚇死了。
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
——曾國藩
▼03
很多矛盾,如果就事論事的話,也就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其實,人際關系也是如此。
《呂氏春秋》中寫過一個小故事:
越王聽信讒言說自己的大兒子要造反,就把自己大兒子給殺了;后來奸臣又說二兒子想造反,越王又殺了老二;接下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三兒子身上;
后來等奸臣說小兒子也有心造反時,越王因為這是自己最后一個兒子就沒殺。可是小兒子把這些通通看在眼里,覺得父王你因為小人讒言把我三個哥哥給殺了,我也朝不保夕,那我干脆造反得了。就這樣,小兒子把越王給殺了。越王臨死前還懺悔道:當時真應該聽那個“奸臣”的話把這小混賬也殺了。
拋去父子臣綱不說,越王總是在防范別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導致他當下所作所為都是畸形的。心理學上這叫人際關系中的“互動博弈”——為了防范別人,自己做出一種過度的反應。反過來,對方見你的反應后,自然也會起疑心。再反過來,這時你也就正好發現這一點,從而慶幸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最后只能是互相猜忌兩敗俱傷。
為人處事,不要去費盡心思想這個人對你未來可能有用,那個人對你應該沒用,糾結自己究竟需要去維護好哪些關系。這些“有用沒用”其實都沒用。
你要做的就是專注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誠”心待人。其他的在你慢慢往后走的過程中該有的自然會有,不該有的也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有人欺負你,即使欺負你,也是實力差距導致的結果,這也總比你巧言令色說謊耍賴最后在暗地里吃大虧要好得多。同時,那些所謂的糾結也就自然而然地不糾結了。
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處理矛盾的最優解就是專注處理好眼前這一件事,不要考慮第二第三層的博弈關系,解決一個是一個,反而會比你前思后想瞻左顧右有效率得多。
工作中,不問是非,埋頭業務,屁股干凈,盡力協調。
——劉春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個禪宗小故事:
小和尚:師傅,你年輕的時候在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小和尚:那你得道頓悟之后做什么呀?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小和尚不解:那有什么區別啊?你一輩子都沒進步啊?
老和尚:不對。年輕的時候,我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的事,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的事。頓悟后,砍柴只想著砍柴,挑水只會想挑水,做飯只考慮做飯。
- END -
文 | 眾生兄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