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的鄉村,寧靜而安詳。一條狹窄的鄉村公路筆直的伸向遠方。不遠處社區里昏黃的燈光,在沒有月亮的夜晚,尤顯得突兀和凝重。
道路一旁是一人高的玉米地,微風掠過,玉米長長的葉子如鬼魅般影影綽綽。另一邊是一條小河,靠近路的岸邊蒿草茂密,伏蟲低唱,蛐蛐兒高歌,陣陣蒿草的清香隨風而來,滲人心脾。
離路很遠的一塊地中間,有燈光閃爍。再走近一些,看到是從一間小房子里照射出來的光亮。母親說,那里住著一對老年夫妻。不遠處,就是集合了附近十幾個村的大社區,所有的村民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怎么現在在這荒郊野外,還生活著這么一對老人呢?
聽母親講了才知道,兩位老人有三個兒子,在村里拆遷時,把老人的房子折合的房款分了,沒讓他們要新房子,搬過來后又沒有人接納他們,最后想起老大在地里種的蔬菜大棚旁還有間小房子,就讓老人搬到了那里,順便給他侍弄菜園。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件同樣的事。那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路上要經過一條河。在我們每天路過的那條河壩上的兩間小屋里,就住著鄰村的一對老夫婦。
那時也是聽人說兩位老人生了四個兒子,辛辛苦苦一輩子,給他們都蓋了房子,娶了媳婦,到老了不但沒有兒子養他們,就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
他們家的宅基地都給兒子蓋了房子,沒辦法就在河壩上搭建了兩間小屋,又用木條插了一圈籬笆,在離村一里多路的河壩過起了離群索居的日子。
那時我們每天都在他們的籬笆外來去,經常看到老人在院里喂雞喂鴨。籬笆外開了一小片菜地,早上我們上學時看到老兩口在菜地里捉蟲,晚上放學看到他們給菜地澆水,每天忙忙碌碌,倒也過的悠然自在。
可歲數大了,身體說不定什么時候就鬧毛病。有一天夜里,那個老伯半夜得了病,渾身哆嗦,嘴唇發紫。老太太被老伯弄醒,看到這個樣子,嚇得不知怎么辦好。
過了一會,才想起回村去叫兒子們。就趕緊穿上衣服,摸著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村子里走。
深秋的天氣,白天又才下了一場雨,老太太拄著一根棍,卻還是摔了好幾跤,快走到她大兒子門口的時候,腳下又一滑,正巧坐在地上的石頭上。
老太太顧不得疼,在外面大聲叫著兒子。總算把兒子叫起來,可到了河壩上的屋里,老伯也已經沒有呼吸了。
老太太也摔的骨折,在病中也沒有得到孩子們的盡心照顧,沒多久也去世了。
后來,老人的孫子們對待他們父母的態度也像父母一樣,老人的兒子們才后悔莫及,才知道愧對了自己的父母。
中國一直是講求孝道的國家,而農村不贍養老人的家庭有很多。人們都說養兒防老,在農村為了生個兒子,東躲西藏,寧可罰款抄家也要生兒子的家庭比比皆是,可他們到老來不只防不了老,還被兒子們榨干后老無所依。
走到這步田地的老人,在埋怨兒女不孝的同時,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