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有霾,事實上,這座城多半時間的早晨都是霧蒙蒙的,即使是夏天。這也是我初到此地頭幾年不喜歡這里的原因之一。
這是我在西安的第七年,每一年深秋的時候都說要去興慶宮看紅葉,每一年都錯過,其實總錯過的事多半還是因為覺得不重要,那座唐玄宗終老的宮殿,如今被改造成了一個開放的公園,和這個城市里許許多多喧鬧的園子差不多。
我遇到的很多人,對這座城市的感情總是很極致,要么愛到生生世世愿做長安人,要么厭到此生不愿再來。
有相當長的時間,我覺得這座城唯一能讓人喜歡的是春季。然而在這一年,我發現,自己可能對這里有了更多一點的喜歡,比我自己以為的還要多。
那座長安城
若干年前,這個古代被稱作“長安”的地方,我只在電視劇和古詩里聽過她的名字,從未覺得她會和我有什么關系。
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我在廣東上班,對于在北方長大、相當懼怕寒冷的我來說,那里的四季實在太討人喜歡了,尤其是冬季。雖然廣東的冬天有時也很冷,但相對于北方長達半年的天寒地凍來說,那冷也是相當短暫的。我曾以為,我應該會在那里呆上很多年。
“西安”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是因為我的一個要好的高中女同學。我那個女同學大學畢業之后去了某知名IT公司西安分部上班,有一天她忽然在QQ上跟我說:“你來西安吧,這里很好,我給你介紹個男朋友啊!”我當時只當做玩笑話,但是女同學居然很有效率地發了幾張她某個男同事的照片給我。
然而,無論彼時還是此時,我都是一個重度顏控,看完照片后,我果斷而婉轉地拒絕了我親愛的女同學。況且,我那時一直認為我不會很快離開我的南方。
二十五歲之后,我媽開始頻繁給我打電話催婚,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除了催我趕緊找男朋友結婚,她不知道該跟我說些什么,令我不勝其煩。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在我趕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回到家后,我媽對我說:“我和你爸給你安排了一場相親,就在明天。”
那一刻我相當火大,然而又覺得大過年的剛到家就跟爸媽翻臉實在不好,只好勉強答應。心里暗道:“明天去應個景,回來能交差就拉倒。”
于是,第二天我見到了從西安回老家,和我懷揣著同樣心思的某個人。不過意外的是,那個人的顏值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這場起初被當事雙方所排斥的相親。后來,有了一場異地戀,再后來我們訂婚,我從廣東搬到西安。
最初的那些時光,西安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整日灰蒙蒙的天空、冬天里凜冽的風和刻骨的寒冷。我以前很喜歡穿白色的褲子,但在這座城里不行,因為褲腳會很快變成灰色。所以后來我改穿深色衣,但改變不僅限于此。
換了城市,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再來。起初工作上的不順心,讓我不只一次想離開,自然也少不了許多爭吵,連帶著開始討厭這座城。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拒絕去更多的了解這個城市,翻開當時去好多景點時拍的照片,也是一臉不開心。
那些日子里,我把我的喜怒哀樂訴諸于鍵盤,給主人公們編織出一個個或歡樂或遺憾的結局,但從來不寫太悲傷的故事,因為擔心會映照到現實。冬天里雙手冰涼地敲打著鍵盤寫稿子的情景,是關于那些時光的回憶里最清晰的畫面之一。那時收到過稿的消息和稿費是最開心的事。
那時我不懂你們的熱愛
時間如水,在這座城里,在波瀾不驚中,我做完了一系列在我的年紀被認為“適合”的事,比如為人妻為人母。
后來,我開始在離鐘樓只有一百來米的一家雜志做編輯,每天寫稿編稿,以及做我最喜歡的人物采訪,這是我曾經非常向往的狀態。
每天中午,和同事們一起四處發掘適合吃午飯的地方。實在沒地方可去的時候,就去相距不遠的回民街。
回民街上總是人聲鼎沸,一般可以分為人多和人特別多兩種狀態。每逢節假日的時候,更是水泄不通。至于臨近過年的時候,人們在這里排上幾個小時的長隊買臘牛羊肉的新聞,可能全國人民都不陌生。
有外地來的朋友對這里愛得要死,每次來西安都要去,柿子餅、肉夾饃、臊子面、羊肉泡饃……挨個嘗一遍。還有的人說,這里這幾年太過商業化,已經和從前大不一樣了。而我常常會有一些茫然,為什么我去那里除了覺得人多,并無特別的感覺?吃的嘛,似乎別的地方也能吃到。本地長大的同事就會說:“那是因為你沒有童年記憶!”
應該是這樣了,我們喜愛和討厭一座城,可能是因為一個人,也可能是因為記憶。
倒是家里的小朋友,隔段時間想起來,就要鬧著去一趟回民街,吃幾樣她喜歡的小吃,同樣要去的還有城墻。
那座古老的城墻,牽動過許多人的思緒,也是文藝青年們最愛的地方。冬日里,從城墻上走過,極目望去是城市里最常見的車水馬龍和霧蒙蒙的天,只是城墻上一排排的燈籠和旗子,為此地平添了幾分色彩和肅然。我們從城墻上走過,身邊不時有人騎著自行車呼嘯而過,不知為何,大家莫名的都安靜下來。
偶爾晚上加班的時候,從單位出來,走上幾步就能看到鐘樓的流光溢彩。我許多次在朋友圈里看到別人發的夜晚鐘樓的照片,拍得很美,配文也是深深的熱愛。以前,我并不能理解這種熱愛。
最初的幾年,我固執地拒絕著這里的許多,包括她的飲食。早晨的時候,這里許多人喜歡吃的豆腐腦,口味都是里面加上鹵汁、黃豆、咸菜和香菜等,而我總是像在家鄉時那樣,讓老板給我加糖,那知名的涼皮和肉夾饃的組合,我也很少去吃。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早餐的時候也愛叫上一碗加了鹵汁、黃豆的豆腐腦,有時候下班,也會順手帶兩個肉夾饃回家。在我不曾察覺的時候,有些東西已經悄悄改變。
長安看花客
我很喜歡西安的春天,因為真的很美,于我來說,一整個春天似乎都是在看花。
早春時,或乍暖還寒,或風和日麗,城墻根下的環城公園,是許多人愛去的地方。這處包括了城墻、護城河和環城林帶的立體化公園,是西安獨有的公園景觀。
不像其他地方那樣游人如織,這里似乎更適合一家人一起出行。一路走過去,綠柳依依,中間夾雜著各種粉的、紅的、白的花樹。幼小的孩子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去摘草叢里的一朵小花,媽媽拿著手機,唇角帶笑地拍下,這樣平常的畫面,卻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三月,就該去青龍寺看櫻花了。據說這座古寺曾是隋文帝楊堅降生的地方,他在此生活了十三年。而青龍寺所建的地方,叫樂游原。第一次去的時候,看到進門處牌匾上那大大的三個字“樂游原”,我也吃了一驚,李白筆下的“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就是眼前這個地方嗎?
其實,青龍寺并沒有想像中大,但香火鼎盛,仿唐建筑和園中近千株櫻花,使得它與別的廟宇很是不同,許多櫻花樹枝上都掛滿了紅色的許愿帶。據說開得最美的那種櫻花,叫“楊貴妃”。
而我在第一次去到青龍寺之后發現,原來這個地方離我初到西安那年上班的地方很近很近。
再晚一些的時候,就該去興慶宮看郁金香和牡丹花了。我曾去過興慶宮許多次,從前一直覺得這就是一個破敗而喧鬧的園子。而今年春天,忽然注意到園子里那處亭子的名字——沉香亭,繼而想起了與之相關的主角們:李隆基、楊玉環、李白……還有那首《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桿。”竟然,就是眼前這個亭子。
原來,在我不接受這座城的時候,許多事物都從未注意過,或者說是我刻意忽略了。是從什么是時候起,我開始有點喜歡這里了呢?
青春不散場
擇一城而終老,我曾對許多朋友說過,這座城于我來說,必不是西安。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堅定地認為自己只是這里的過客。
今年秋天的時候,我們大學畢業十年同學聚會,我去了那個一別十年的城市,去見我們青春年少時相伴的那些人。
那里距離西安只有幾個小時車程,而我,竟然十年不曾回去過。說起來,我也不敢相信,我們也已經畢業十年了。許多唏噓和感慨,我們十年的主題是“青春不散場”,帶著無限的留戀和淡淡的傷感。
我回到西安時,是午夜時分,經過鐘樓的時候,忽然特別想拍一張照片。還是那個夜晚里流光溢彩的鐘樓,陌生又熟悉,輝煌又親切。心,忽然安了。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愿意拍下這么一張照片發到我的朋友圈,就像很久以前我從未想過,西安這座城會和我有什么關系。
夢里不知身是客,也許,就是從那一天開始,這座長安城開始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