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不泡茶館等于白來
泡茶館,不“掏耳朵”等于沒來
古時巴蜀,文人俠客多會于茶館,敘的是茶水情,平的是江湖意。茶肆一隅,鬧中取一安靜處,兩人一坐一站,如點穴般凝佇。立者一襲白衣,一看便知是高手,時而以一鐵鑷探耳取物,時而以鵝毛輕捻窸窣作響。只見坐臥之人眉頭微皺,恍若空靈,倏而已飄飄然,大道一聲:“巴適!”
此乃民俗七十二絕技之中的采耳之術,雖是毫末技術,卻是頂上功夫。采耳便是這掏耳朵的雅稱,作為成都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流傳至今,它還有個俏皮又形象的俗稱叫做“小舒服”。在成都的寬窄巷子,一張竹椅,一杯熱茶,在慵懶的午后體驗一把采耳的特殊服務,可謂極致的享受了。
黃烈華是位資深的采耳師傅,黃氏采耳世代相傳至他已是第四代。掏耳朵看似簡單,但要掏得干凈舒適讓人飄飄欲仙著實是一門手藝。黃師傅身懷絕技,待客人落座,他便打開頭燈取出鑷子開始搗向客人耳朵。只見采耳師一會用小耳扒清掃耳朵,讓人酥癢難耐,一會用大耳扒輕刮耳廓,讓人毛孔起舞,一會用云刀刮耳,一會用鵝毛棒轉耳,忽快忽慢的毛茸茸觸感,讓人飄然若仙,醉生夢死舒服一場。
人耳內部回轉曲折構造復雜,因此采耳不但是門技術活,更是門精細活。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采耳師,必須要基本功扎實,膽大心細。就拿這鑷子來說,要蠟燭挑芯而不滅,雞蛋剝殼而不碎,香煙夾絲而不斷,練得是指尖手腕的巧勁。非得下苦功夫才能成活,否則掏破了客人耳朵就再無立足之地了。黃師傅從2005年開始,就在寬窄巷子為客人采耳,不知不覺間已在這里穿梭了10多個年頭。
成都人過得安逸自在,生活離不開喝茶、打牌、掏耳朵,一次舒服的采耳體驗就能讓人上癮。對黃烈華而言,采耳不只是家傳絕學,更是民俗文化。即便如此,采耳這門絕技也沒能抵得過時代命運的捉弄,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黃烈華師傅為了這門手藝不至于失傳,做著各方面的努力,渴望讓采耳這門技藝得以繼續流傳和發揚光大。
采耳手藝雖小,但能靠本事吃飯賺得安穩踏實就是大境界,時代在變,但依靠雙手創造財富的樸素真理永遠也不會變。城市的快速發展迫使人們都變得形色匆匆,以至于讓還在堅守傳統技藝的手藝人們顯得遲緩和笨拙。但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我們在走累了時,能夠坐下來喝杯茶掏個耳朵,好聽一聽生活最忠實的勸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