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開課的隨想——重新審視我們的掌中之物

2016年1月11日微信公開課在中國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行,就在其前一天的1月10日,一個鏈接開始躥紅朋友圈,接著一個謠言開始火爆朋友圈,接著朋友圈里的朋友們開始人人自危,頻繁操作支付寶等軟件。

后來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微信官方出來辟謠,解釋說我和微信的故事都是真的,盜號什么的都是謠言。剎那間無數人躺槍,活脫脫地被玩了把智商。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呼吁大家要注重提高或者保持住自己的智商指數,而是想說另一個老掉牙的話題——在這個總是講究數據化移動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偶爾找個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感受一下真我,回歸一下本心。看到這兒,你或許會覺得本文又是一篇鬼雞湯文。

可是,不妨回想下面幾個問題:

你有沒有過找不到手機就會大驚失色,覺得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你有沒有過把手機上能刷的軟件應用都刷了一遍之后就感到茫然無措?

你有沒有過給一個人發去微信,然后對方遲遲未回復你,而覺得心里不舒服甚至魂不守舍?

不知道你有沒有,反正我有,現在也有。

手機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這是廢話。

手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這是廢話。

手機吞噬了我們的生活,這是廢話?

智能化時代基本上人人手上都有一臺智能化手機,但是手機畢竟是手機,它只是一個工具。然而我們很多人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或者說是在與手機的相處過程中,不知不覺,日久生情,把手機看成了一種情感和精神的寄托物。這就直接導致我們會很在意通過手機傳達出來的自己和他人。

手機蠶食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每天,我們忍不住地在朋友圈上曬照片,起初可能源于一種十分簡單的心態,只是想記錄下某時某刻的某個場景和某些感受,這更多的是關于自我精神的滿足感。但是當我們嘗到了點贊和評論帶來的甜頭之后,我們把滿足感的來源從自己的內心拱手讓給了外界。

于是,我們發朋友圈的理由不再是純粹的記錄,而是想引起別人與自己的共鳴,點贊和評論越多,那種自我的滿足感就會越強烈。反之,如果沒什么人點贊或者評論,我們就會覺得失落沮喪甚至傷感。更加糟糕的情況是,我們會因某個人沒有點贊或者評論而感到不滿,而心生怨憤。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在意朋友圈里的自己,但是我們卻忘了去關注內心深處的自己。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在意朋友圈里的朋友,但是我們卻忘了去關注實際生活中的朋友。

朋友,我希望我們都不要迷失在朋友圈。我們應該多多去關注自己內心的富足與否,而不是去關注點贊的個數或評論的條數。我們應該多多去觀照一下自己內心的畫面,而不是流連于朋友圈上曬的照片。

手機引起了我們的價值觀混亂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在一個寧靜的夜晚,由感而發地寫了點什么,然后情不自禁地發送了出去,不用說,當然是發給我覺得很重要的人,但是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不知過了多久,依然沒有收到對方的任何回復,就這樣盯著聊天的窗口發了半天的呆才決意睡去。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和一個比較要好的朋友共處一室,朋友不知道從何時起很自然地擺弄著手機,他或許是在聊天,或許是在看著別的什么軟件應用,我試探性地問他在看什么,但是對方只是含糊地回了句沒什么,視線仍然停留在手機屏幕上。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翻開手機通訊錄,英文字母從A到Z,幾百來個號碼,卻不知道該打給誰,分享喜悅也好,傾訴煩惱也好,但是打開通訊錄之后,就又不知怎的退了出來。

手機,或者說網絡,再或者說,無線電,它們仿佛真的縮短了時空的距離,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地球上另一個角落的人進行交流,讓我們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性和可能性,但是同時也讓我們忘了身邊人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人。

借用一句話,水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到底何為真實,何為虛幻?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想想。

手機損害了我們的理性和判斷力

我們回到本文開頭說的微信公開課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如此執念于手機,那么當我們最開始發現一個好玩的鏈接時,就不會興奮得頭腦發熱。

如果我們起初就沒有興奮得頭腦發熱,那么當第一次看到謠言時,我們也不致于燒昏了頭腦,去為這樣的一個謠言而惶恐不安,甚至去轉出銀行卡里的真金白銀。

信息化時代代替了工業化時代,新媒體趕超了紙媒,但是這些并不能說明我們的大腦就可以寄希望于人工智能了。

可是,一切都是手機的錯嗎?

當然不是,天使的手里握著愛的利箭,撒旦的掌中攥著惡的刀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