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臉皮特別厚,有多厚呢?
以前,高中英語老師曾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問君臉皮有多厚?恰似萬里長城無盡頭!”
夠厚吧?
我比這個還厚,到底有多厚?
說的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了。舉個例子哈,給人推薦一本書能說幾十遍,只要見面就問,煩不煩?
一般人肯定煩了,不過我不怕,臉皮厚,下次見面又津津有味的說。
哎,是不是覺得有點變態哈?!
前兩天有一個朋友和我交流,他各方面都很優秀,他想把一些好的觀念分享給他媳婦,兩人一起成長多好,是吧?
可是效果卻不大好,我就問他:“你的觀念給你媳婦重復分享過幾次?”
他:“兩三次吧?!?/p>
我:“才兩三次?如果這也能影響一個人,那就好了,兩三次還不算開始哦。”
他:“那要多少次?”
我:“起碼幾十上百次,重復的越多效果越好。”
前不久,我朋友圈有一朋友給媳婦推薦《歡喜哥的文章》,結果被媳婦拒絕了,這太正常了。
剛開始我媳婦看我的文章的時候,她也是不看的,我怎么做呢?
說明一下:這里是以我自己的文章打比方哈,并不是要讓大家每一個人都必須看《歡喜哥的文章》。每一個階段只有一個重點,別啥都想學,很有可能啥都學不會,那就得不償失了。
一個連自己工作都做不好,賺錢都吃力的人,還看啥文章,趕快學怎么做好本職工作,賺到錢再說哈。
當時媳婦比較閑,我就天天發一些文章中比較有價值的內容給她,每次見面就給她分享里面的內容,持續不斷,當初那股瘋狂鏡又來了……
以前我住的地方離公司有段距離,10天半月才回去一次。不過,每天早上我們都會通話幾分鐘,即使這樣的機會也不放過,我媳婦經常說我給她洗腦。
以前就就知道“洗腦”這個詞不大好,具體意思不清楚,百度了一下,啥意思?
用一切手段將符合自己利益的錯誤虛假的認識與思想去灌輸給他人。
區分是否洗腦的關鍵不是灌輸這個過程,而是看灌輸的這種認識與思想是否符合事實真相和科學,灌輸的認識與思想不符合事實真相和科學則為洗腦。
這個詞在一般人眼里是一個貶義詞,的確,在很多不法之徒身上的確是一個貶義詞。
不過,反過來想:如果頭腦都是愚昧無知,落后陳舊的思想,是不是也該洗洗呢?
連電腦系統都要更新換代,人腦是否也需要更新一下呢?
我經常跟媳婦說:“洗洗更健康!”
即使現在,我覺得內容比較好的,依然會發給她一起分享……
過去,我做保健品的時候也挺瘋狂的,現在不做了,或許是現在更加理性了吧。
當時,我用那個產品效果還是蠻好的,一般朋友過來我都會跟他們聊聊,久而久之,他們都習慣了,不說他們反而會調侃,今天咋不分享呢?!
講到后面的結果是他們都用了,呵呵,不過受影響最深的不是他們,誰?
我自己!
想想看:經常跟別人分享。首先受到熏陶的是自己,持續不斷的講那些健康的理念,最后我自己都深信不疑了。
所以,至今我還是堅持用過去那家公司的產品,我媳婦、小孩也在用,不過效果還是不錯的,要不也不會用那么久,產品好才行,光“洗腦”也沒用的。
最近有朋友寫美容專題,我看了之后,我覺得專業性不大好,為什么能看出來?
經歷過。
過去我見過專業的美容培訓和學過相對專業的美容知識,來自浪漫之都法國……
人生很多時候是需要經歷的。
設計啥都不如設計經歷,你經歷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有些經歷在現在看來是痛苦的,不過回頭再看,你會發現那是你智慧的源泉。
無論現在如何,都不用沮喪,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又再說心靈雞湯?
呵呵,是就是吧!即使受過傷,跌倒過……
內心依然純真,依然陽光,依然對未來抱有最美好的期待,不忘初衷。
至于這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
差不多十年前我曾看過一本書,叫《知道做到》,書中提了這樣幾個問題:
為什么不能一次培訓學習就學會?
為什么你會變成知識的垃圾桶?
為什么你會淹死在信息的大海之中?
為什么你會變成知識的巨人,實踐的侏儒?
為什么培訓成本不斷增加,競爭力卻停滯不前?
你知道為什么嗎?
為什么知道做不到,書中給了三個準確的回復:
第一、信息超載,也就是學東西太多吸收不了。
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
不要多而廣,要少而精。
第二、消極過濾。
在溝通過程中,大腦不接受“負”消息。在孩子的教育中尤其明顯,例如你在講“不要用臟手摸床單哦”,小孩子一定會去試一試,把手上的臟東西擦在床單上咯咯笑,因為他自動過濾了“不要”,而記住了“用臟手摸床單”,在這樣的話中,強化了行為。
成人因為有判斷能力,但仍是難以接受負面的批評,不斷地鼓勵和強化他積極的行為將更為有效。
簡單理解就是盡量不要用消極的言辭,不要批評,不要指責。多贊美,多肯定,多欣賞。
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
要積極聆聽,不在意對方的言辭和態度的好與壞,在意對方說了什么,是否對自己有真正的幫助?
第三、缺少跟進。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還沒學會又學下一個,典型的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
要想將知識變為行動,你需要制訂一個跟進計劃。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制訂這樣的計劃,這也正是人們沒能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第三個原因:他們缺少一個跟進系統。而這是所有障礙當中最難克服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制訂一份周密的計劃。要想改變某個行為,得到自己預期的結果并真正讓自己進步,你需要指導(structure)、支持(support)和問責(accountability)。
簡單理解就是指導就是你不會有人教你,支持就是你會了有人鼓勵你,問責就是你沒做有人監督你。
人從拒絕到吸收要經過六步:
第一次接觸:拒絕。
“我之所以拒絕它,是因為它跟我之前的想法沖突?!?/p>
第二次接觸:抵制。
“嗯,我明白了,但我還是無法接受。”
第三次接觸:部分接受。
“我同意這個想法,但在應用時還是會有所保留?!?/p>
第四次接觸:完全接受。
“你知道,這個想法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p>
第五次接觸:部分吸收。
“我今天就會應用這個想法。太棒了!”
第六次接觸:完全吸收。
“我昨天已經把這個想法告訴別人了,說實話,這個想法現在是我的了!”
說了這么多,背后就隱藏著一個詞,啥?
重復!重復!再重復!間歇性的再重復!
謊話重復一千遍就成為真理!
煩不煩?
真重復一千遍,你還煩?
你會說:“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你是怎么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