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男怨女
長著一張電影臉的周冬雨,猝不及防的時隔好多年再聽到陳老師的歌,取景在武康路上的武康大樓,還有壓了無數回的馬路,熟悉的背景讓我慢慢有了代入感,拍吃的鏡頭驚艷到我每一幀想截圖,攤手,我坐在電影院里!(一如既往討好觀眾的片段,刻意的造作,笑料也是反復練習過的,還有到底是哪些觀眾很吃霸道總裁這種人設,嘔
“有瑕疵才顯得真實”也許是我們觀眾越來越挑剔,霸道總裁金城武突擊周冬雨的住所,道具師把周冬雨的家布置的矯枉過正,亂是正常,比亂還亂就是刻意的擺拍了,故事主線完全不貼近現實,故事說服力很弱,全是刻意痕跡,除此以外都好評
隔壁志明與春嬌我到這年紀了也就不會再去看了,這種三觀不正的電影,我以前迷戀過第一部那是我不懂事,對港女這個詞執著是大學開始的,在長著像黑莓的諾基亞全鍵盤手機里聽陳慧嫻的歌開始有了對港女這個詞有了好奇,大學一畢業立馬,一個人買了9元飛香港的機票,同學們笑說9元一定是站票
過海關的時候把自己身份證護照預定的住宿打印出來遞給海關
海關簡單的問我,里一個人來做咩?腦袋里的標準回答“來影xxx來食xxx送到嘴邊我用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一回答了
翡翠臺給我打下對香港的基礎,導致我走在路上被警察查完身份證后對著他們背影拍照認證
再到香港樂壇輝煌那段時間聽過的粵語歌
無數本看了就忘的亦舒的小說
到最后各種雜志周刊的香港作者專欄
等等原因促成我要一個人去香港看看
也許是太年輕不懂事,我詢問一個上班模樣打扮的年輕女性路線,用很吃力的普通話告訴我路線,然后我說可以用英文告訴我,之后她表示她跟我順一小段路,一路上英語溝通,謝謝她的路線后就聽到她急促的高跟鞋聲立馬消失在地鐵口
我才緩過神來,我遇到的“港女”白襯衫西服外套和西服短裙,標志的黑色高跟,走路飛快,流利英語和母語,妝濃香水味清淡
精神利落,所以大多港女愿意留短發,精神抖擻的短發
(等紅綠燈的斑馬線不一會聚集了很多人,可以看到各個國家各個膚色的面孔)
(地標,不免俗的還有一大堆每個地鐵站的站名,編不下去了)
……
對于極少數港臺人民,永遠對我們帶著偏見,用最惡毒的語言來攻擊我們,我們既沒有殺她們爹也沒有放火燒你全家,這世界上任何國家對我們的敵意也沒有她們多
本來好不容易一點點積累的好感敗的精光
不然香港還是那個可以讓我不吃不喝只為去一次的地方
在愛國前理智又清醒的我也提不起興趣看志明與春嬌了
這部速食愛情構成的都市青年男女戀愛指南
也許/7妖妖/煙民/茶餐廳/麥當勞/能讓一部分有了共鳴,那么男女交往之間的“抖機靈”呢/我比你大,那又怎樣,我比你高/有些事不用一次性做完/I miss u /張志民無疑是聰明的,遇到余春嬌之前被無數女友調教過的小聰明,男女之間的套路,雕蟲小技心知肚明,只是你是否愿意樂在其中,愿意買他/她的賬而已,就像他買冰淇淋多要來的干冰,拿來在馬桶玩,在愛他的人眼里他是特別的,有情趣的人,古靈精怪
那在不愛張志民的人眼里呢?
玩干冰的模樣跟他耍小聰明在可樂杯里吸煙,露餡后冒出的煙如出一轍
這部電源讓無數姑娘看到前任的影子,所以呢?
網絡發達,節奏加快,速食愛情的故事也許讓你想到了自己的感情有了共鳴,他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在現代青年男女面前他很成功
可惜阿姨長大了,不再有香港情節,迷戀別的事物,不愿意被這種泡面般的電影買賬了
總有無知媒體愿意寫大齡女轉角遇到你的張志民這種令人作嘔的標題
總有傻逼期待幻想下一個他就能遇到張志民
這種從頭到尾三觀不正的愛情有什么值得歌頌放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