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著生豆的內果皮是很好的保護層,但帶著內果皮一起運送會增加重量和成本,因此必須在運送之前脫殼以節省運輸開銷。
脫殼就是在干處理廠(dry mill)使用脫殼機去除內果皮,主要有兩種機型:摩擦脫殼機和緊壓脫殼機。采用摩擦脫殼機的國家主要是巴西,恩格爾貝格(Engelberg)和斯莫特(Smout)是比較常見的兩種機型。緊壓脫殼機包括滾動式和橫桿式兩種機型。
脫殼時生豆必須有適度的含水量,否則就有可能破裂。脫殼之后通常會有一些銀色外皮殘留在生豆上,須通過拋光予以去除。用緊壓脫殼機脫殼的生豆外觀上總是比用摩擦脫殼機脫殼的生豆顯得雜亂,通常需要拋光,拋光后會給人一種檔次高的主觀感受。
脫殼處理的重點是去除有瑕疵的生豆。干處理廠一般都會有篩選或分級設備:脫殼之后的生豆會被輸送到色選機去檢測顏色,任何有明顯瑕疵的生豆都會被挑除;再被輸送到大型多層震動式篩網去檢測尺尋,將不同尺寸的生豆分類;最后還要進行手工挑選。
手工挑除有瑕疵的生豆十分費時,通常由女性工作者在輸送帶的配合下進行。她們要在各自分派到的生豆中盡可能地挑除掉所有存在瑕疵的生豆,工作單調乏味但報酬也差強人意。這個工序的確增加了生豆干處理的成本,但同時也大幅度地提升了生豆的品質。
參考文獻:《世界咖啡地圖》/(英)詹姆斯·霍夫曼著,王琪、謝博戎、黃俊豪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權益聲明:文章及圖片權益均歸屬于“三六書屋”,轉載請注明,若不慎侵權請刪除或告知。言不盡意,謹致謝忱!
上一篇生豆干處理之靜置
下一篇生豆干處理?之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