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一個大學生問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們畢業留在北京,我們倆真沒什么錢。我買不起房子,就租一個房子住著,我們的朋友挺多,老叫我們出去吃飯,后來我們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飯,我倆沒錢請人家吃飯。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無所有,你說我現在該如何是好?”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學想要留京沒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個能與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請你吃飯,說明你人緣挺好有著一堆朋友,你擁有這么多,憑什么說你一無所有呢?”
大學生:“哎,你這么一說我突然間還覺得自己挺高興的。”
有網友反駁于丹:“我們如果不加以思考,便會像這位大學生一樣,滿心歡喜地全盤接受于丹的答案,因為她的答案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但如果你仔細思考,便會發現問題所在:大學生闡述自己的問題,諸如買不起房、沒錢請人吃飯、薪水低,實際上問的是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他尋求的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于丹巧妙的繞過了他這個問題,采取詭辯的方式答別人的問題,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東西?!?/p>
接著這位網友舉例說:“我在學校里有個非常尊敬的朋友,是個姑娘。而這個姑娘估計也看不到我這篇日志,因為她基本上不上社交網站。她有的時候在豆瓣看看英劇,這大概也就是她大部分的網絡活動了。剩下的時間她都在學習。她愛學習。她學習好。姑娘是我們學校歷史系的,GPA比美國學霸都高。我以前在電視臺實習的時候請她翻譯過一期古詩詞的節目,姑娘翻譯的古詩詞信達雅,讀起來唇齒留香,我們制片人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專業的翻譯。我笑一笑,說這不奇怪,這個姑娘就是這塊料。我之所以尊敬她是因為她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然后她就不在乎別的了。所以她從來都泰然自若,除了趕考試的時候不見她焦慮。她不想掙大錢,不想跟人爭,只想好好研究歷史,以后在象牙塔里過和書本打交道的日子。”作者的意思是,搞清楚你想要的,別什么都想得到。
于丹的心靈雞湯沒什么新鮮玩意,我兒子上小學時就懂,那時候,只要我問他:“兒子,這次考得怎樣?”如果考得不錯,他會實話實說,告訴我考了多少分,如果考得不理想,他一般不直接回答,而是說:“反正我不是考得最差的。”這句話既是他的自我安慰,也是安慰老子,這不正是心靈雞湯么?中國人是阿Q的子孫,最擅長做也最習慣喝心靈雞湯。心靈雞湯在某些情況下不失為調節心態的靈丹妙藥,但更多的時候它模糊了“該得”和“不該得”之間的界限,也混淆了“該得而不得”、“不該得而得”的是非,這時候,心靈雞湯無異于一針麻醉劑,不僅令人忘了暫時的痛苦,還可能讓人忘了是非,放棄原則。那位反駁于丹的網友其實沒搞清楚于丹心靈雞湯的本質,而且也沒有提供一個真正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他實際是告訴人們不要貪心,別指望什么都可以得到。勸人莫貪心是對的,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什么都得到,哪怕是皇帝。但如何解決“該得而不得”的問題呢?這位網友同樣沒有能做到。就以那個向于丹求教的大學生為例,人家想多點錢好回請朋友,這個要求不算高吧?按照這位網友的說法能解決問題嗎?
有人調侃于丹的理論:“你可以強奸我的肉體,但不能強奸我的精神”,雖然不那么文雅,卻也生動形象。于丹心靈雞湯的精髓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認命”,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宿命論”的翻版(宿命論似乎起源于古巴比倫,現今的伊拉克),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
數學作為思維科學,其作用無所不在,包括對人生的思考。數學工作者通常按照這樣的方式思考:1、要解決什么問題或者想做什么事?2、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或者為什么要做這件事?3、如何解決問題或者怎么做這件事?生活雖然不同于數學,但從方法論意義上講,兩者是相通的。人一生中需要面對的事情很多,究其大者,無非是“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之類,前者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問題的基礎。圍繞著“成家”與“立業”,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選擇與追求,男人與女人在這兩件事上的態度與選擇差別更大。
對于人生而言,需要做什么事往往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為什么做這些事,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次要的,哪些事是可有可無的,哪些事必須先做,哪些事可以后做等等。就成家與立業而言,很多人就未必清楚,例如,你認為是成家最重要還是立業最重要?估計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業,何以為家?”善哉,有理想、有志氣,可問題在于,有些事情是有時效性的,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成家”與“立業”都是具有時效性的事情,所以不可避免地需要分清輕重緩急。在這個問題上,男人與女人又有所不同,傳統的觀點是男人打天下,女人相夫教子,我不想說這個觀點是否該被拋棄,但女人的確應該將“成家”放在“立業”之前!因為相比于男人,女人“成家”的時效性更顯著,男人則可以考慮先立業再成家,或者二者同時進行。曾幾何時,大學生是不允許談戀愛的,這項規定不僅違法(因為大學生大多是成年人,法律保障其戀愛婚姻自由),而且缺少人性化。
就女性“成家”而言,需要思考一下約束邊界條件,戀愛是件浪漫的事,婚姻卻是件現實的事,也許大多數人跟著感覺走,覺得喜歡就交往,不喜歡就不交往。以這種態度戀愛無可厚非,而且我以為男女不僅應該多接觸,而且應該嘗試與不同類型的異性接觸,只要把握好交往的度即可。因為當你接觸多了,才會發現什么人最適合你,你最適合什么樣的人,從一而終的觀點絕對是傳統觀念中的糟粕,應該摒棄。戀愛不等于婚姻,這恐怕是現代人的共識,只要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段交往與感情,真誠地付出,不管最后能否走向婚姻的殿堂都無可厚非。
過去有個說法:“農村女兒不愁嫁”,現在這個說法仍然正確,但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恰好相反。在城里,無論是從年齡還是從學歷、職業的角度,男孩子選擇對象的范圍都比女孩子大得多,男人可以找一個比自己小十來歲甚至幾十歲的女人,也可以找比自己大幾歲的女人,女人可以做得到嗎?個別也許可以,但統計意義上做不到。男人可以找比自己學歷低很多的女人(甚至學歷可以忽略不計),女人做得到嗎?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了,男方常常也會產生心理壓力。男人對女性職業的要求也沒女性對男性職業的要求那么苛刻(當然,與前面兩個因素相比,職業要求似乎相對弱一點)。鑒于這些緣故,女孩子該何時考慮個人問題,是否需要改變觀念就顯而易見了。
對女孩子來說,成家最大的問題是年齡,人們常常發現一個既怪又不怪的現象,未婚的大齡女無論模樣還是學歷、職業都不差,為什么在成家問題上卻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對約束邊界條件沒有考察清楚,正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當然,這不是說女孩子為了成家就該“屈而求其次”或者“下嫁”,但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到底該找個什么樣的人。有些人屬于性格問題,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寧折不彎,其實兩個人之間的很多事無所謂對錯,即使存在對錯的問題,也大多不是什么大是大非問題,如果你無法容忍,只能說你們情深緣淺。別試圖改變對方的個性,那是徒勞的,如果你無法改變你的個性,在選擇目標上就要做出調整,例如,選擇一個能夠逆來順受沒脾氣的男孩子,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別嫌人家“太老實”、“沒有用”。
假如你的個人問題已經過了時效,這時你還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獨善其身,二是選擇調整標準,調整標準不等于降低標準,這里既有轉變觀念的問題,也有調整“重心”的問題,這事兒不能往深了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否則容易受人指責。說到底,感情與年齡沒有邏輯上的必然聯系,也與對方的經歷沒有必然聯系,你需要的只是跨越心理上的那道坎。
至于事業,那就用不著我多說了,俺是個混飯吃的普通百姓,這個問題應該由那些成功人士來說才有勵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