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下午六點左右,比特幣、萊特幣價格出現了異常波動,一個小時內各個交易所牌價跌幅驚人。其中中國三大比特幣交易網站之一的火幣網萊特幣價格更是出現了1元的價格。事情究竟是怎么發生的,簡單來說就是莊家看到利空消息后借機砸盤,然后將火幣網上所有杠桿做多者一網打盡,再以極低價格吸入。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親眼目睹了所有參與杠桿交易的散戶都被絞殺殆盡,火幣網也蒙受了巨額損失,而大部分利潤流入了莊家手中。
雙刃劍:杠桿交易
有道是「無風不起浪,空穴才來風」,今日暴跌與火幣網最近舉動不無關系。火幣網最近推出了一個借貸的新業務,就是說交易者可以拿一部分資金坐抵押,以一定的利率借貸更多的現金(人民幣)或虛擬貨幣(比特幣)。為了防止違約,交易者借貸的現金或比特幣不可以提現,只能用于交易。火幣網隨時監控用戶的資產負債,一旦發現資產按照市價折算后恰好不足以償還本金和利息時,就通過在市場上市價買賣強制將資產變現,償還債務,稱為強制平倉(Forced liquidation )。事實上火幣網還預留了一些空間,并非等到交易者真的還不起了才強制平倉,而是發現資產小于等于負債的120%就強制平倉,這樣可以更加安全。
通過這種手段,交易者可以杠桿做多或者杠桿做空,總資產與保證金的比率稱為杠桿率(Leverage ratio)。杠桿率越高,單位價格波動的收益或虧損就越大。當杠桿率過高時,強制平倉(又俗稱爆倉)發生的可能性很大。杠桿交易的引入對于市場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新的信息出現后價格可以更快收斂到新的均衡值。但杠桿交易也放大了風險,使得風險控制更加難以做到。
連環爆倉
火幣網要求120%的超額保證金本來就是為了規避爆倉風險,然而意想不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下午六點開始,微博上傳出了一條「央行將在4月15日之前全面封殺比特幣」的假消息,比特幣、萊特幣價格應聲下跌。此時,莊家的大額資金又在火幣網上砸了一把,使價格繼續下跌了10%左右。于是,開始有高杠桿的做多交易者爆倉了,這些人爆倉以后為了償還債務,需要把手中的虛擬貨幣按照市價拋出,以還本付息,這一切都是交易所系統自動執行的。然而在價格下跌的時候多頭平倉,只會以更低的價格賣出,因為大家都在恐慌性拋售中。這樣市價拋售出的虛擬貨幣只能是很低價格的,賣出去以后換回來的資金已經早已不是強制平倉臨界點價格能換回來的資金了,于是提供流動性的一方也遭受了損失(火幣網)。由于爆倉拋售的影響,價格進一步下跌,越來越多的人爆倉了。
這次連環爆倉事件的牽涉面有多廣呢,據不完全可靠的統計,從18點開始一個小時內的爆倉金額多達1900萬元,直接將萊特幣價格砸到了夸張的1元,比特幣跌幅也超過13%。最慘不忍睹的是借貸買入萊特幣的散戶,哪怕只借了一點點錢「嘗鮮」,也會將所有資產全部賠光!
舉例來說,假設我資金一共10000元人民幣,又借了200元,這樣總資產是10200元,杠桿率只有10200/10000=1.02。我拿著10200元在100元/LTC的時候買入了102個萊特幣,怎么說都覺得很安全了,萬萬沒想到天上飛來一只「黑天鵝」,萊特幣價格跌到了夸張的1元。這下系統判定我的102個萊特幣只值102元,根本還不起200元的債務!怎么辦?系統強制平倉,以1元1個的價格把我的102個萊特幣全部拋售,我那10000元就這么賠光了!甚至連借給我錢的火幣網也跟著賠了98塊。想想看如果我當初不借那200塊,我完全可以選擇在1元的時候繼續持有,等漲回來再賣掉,毫發無損。這個例子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發生了的事情。
誰賺到了
這么多人虧損,連交易所都虧,那么錢就這么蒸發了?其實是有人賺到了的,這些人就是在低價的時候抄底的那些禿鷲們。這些人可能是碰巧,也可能是早有預謀,早就準備好了現金等待在低位買入,覺得散戶們爆倉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就可以出手了,在最低點10000元就可以買10000個萊特幣。過了不到一個小時,萊特幣價格又回到了正常水平,在低點買入的人如果在這時拋售,收益可是十倍百倍。
啟示
仔細觀察可以看出,虛擬貨幣市場上大量的買賣單都集中在買賣差價附近。當市場遇到大幅單邊波動時,市場上委托的單很快就會被搶光,然后委托價格就變得極其稀疏,因此暴漲暴跌就在那一瞬間完成,杠桿交易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相比萊特幣夸張的價格波動,比特幣表現出了相當好的抗風險性,最大差價也不超過15%。由此可見,市場的穩定依賴于眾多不同目的、不同價值觀的參與者。比特幣與實體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是任何其他虛擬貨幣都不能比擬的,正是這些緊密的聯系保證了它巨大的供給和需求短期內不受投資者信心的影響而劇烈波動。
我對比特幣一直以來的態度都是謹慎樂觀的,其一大部分信心來自于它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全世界現在有很多家圍繞比特幣產業的創業公司,其中與實體經濟聯系的幾乎都在美國。反過來看中國,三家交易所的交易量占了全世界大部分,但卻沒有一個用比特幣支付的實體產業(中國央行禁止比特幣進入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