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時空對話]
到本章,老子是第四次論述“道”了,可見“道”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道”的難以理解,老子在循序漸進、從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層次來講解“道”。
本章中,老子進一步說明“道”雖然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但是,明確地提出“道”是由極其本真的精華的物質所組成的,雖然看不見,無形無象,但確實存在,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并且可以通過驗證獲知。
比如可以通過科學實驗來驗證。
在本章里,老子還對“德”進行了定義和說明。
提出“德”的內容是由“道”決定的,“道”的屬性是通過“德”表現出來的,“道”之所顯現于物的功能就被稱為“德”。
簡而言之
“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內在于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或者可以說“道”是通過“德”來表現和運作的。
所以反過來,通過觀察和研究萬事萬物的“德”,就可以倒推出“道”,從而獲知“道”的特性,甚至于可以一直倒推到宇宙的起源。
由此可知,老子所認為的,產生宇宙的根源是“道”,其理論推演就是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