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長樂路上騎行和漫步快有一年時間了。然而過去沒有去正視它,了解它,更不用說去欣賞它了。這次因為參加30天寫作的緣故,需要用心的去觀察周邊的風景和事物來寫作。于是,放慢腳步,去欣賞這條路上的建筑,去了解這條路的歷史。原來,它也是一條有故事,有歷史的道路。
長樂路東起淡水路,西至華山路,跨黃浦、靜安和徐匯三區。全長3千米,是一條重要的東西向道路,其中常熟路至陜西南路段,屬于靜安區,為上海64條一級保護道路。長樂路原叫做蒲石路,是1914-1943年的路名,是舊上海法租界內一條重要的東西走向的道路。蒲石路命名是源于1906年來華的蒲石大律師,他是法租界會審公堂的著名律師,也是法商球場總會的創始人,曾當過該總會的會長?。一戰爆發后,蒲石回法國參戰。在索姆河戰役中受傷,不久去世。?上海總會曾為他降半旗致哀。這也是當時出現蒲石路路名的原因。到了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便將蒲石路全路連同劉家弄一并以福建省長樂縣改名為長樂路。
長樂路611弄8號江庸故居:江庸是民國時期著名大律師 (1878-1960)。這是一幢建造于三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三層樓新式里弄房間,圍著不高的水泥圍墻,堅固的小鐵門,內有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花園,草坪上載著二棵綠樹。據說,入底層側門是江庸的客廳,踏上灣形木頭樓梯進二樓小間是他的臥室,原來擺著他的一套30年代的舊家具,三樓是他的書房,原來設置一只大寫字臺和一個轉椅,墻的兩側各放一只大書櫥。江庸就在這件書房內撰寫了兩部著名的詩集《澹蕩閣詩集》和《積硅步齋》。江庸以“澹蕩閣”名其居所,實際上是對自己一生譫蕩明志的鞭策。據其孫回憶說,爺爺當年不肯巴結靠賄選總統上臺的權貴曹錕,依然辭去公職,他還拒絕南京汪偽政府提他出任偽職,嚴正回絕他原日本故友,后任日偽侵華軍總司令提他任要職的邀請,并出示詩歌:“吾獨愛孤竹,挺身霜雪中,不曾似行葦,仰倒只隨風。
長樂路680號:位于舊上海法租界蒲石路中段,是一幢美輪美奐、體量較大的花園住宅。這是在90多年以前,上海灘赫赫有名洋行買辦、著名藏書家廣東人潘明訓 (1867-1939)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的私人別墅。這兒還是中國藏書界的一個“重鎮”——擁有100多部宋元古版藏書的豪宅“寶禮堂”。建國后,潘明訓的后人將這幢別墅連同多年收藏的珍貴古版書籍一起捐獻給國家。
長樂路752號葉景葵舊居: 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獨立式花園洋房,解放以后收歸國有,現為普通居民居住和使用。葉景葵1941至1949年居住于此。葉景葵(1874~1949),清光緒進士,辛亥革命后轉入實業,曾先后擔任漢冶萍公司經理,浙江商辦鐵路公司股款清算處主任、中興煤礦公司董事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葉即辭去一切官職。他平生篤好名人稿本、校本和舊抄本。1939年8月,在當時已成“孤島”的上海,葉景葵與張元濟、顧廷龍這兩位通藝學堂的同學,聯手發起成立“合眾圖書館”。葉景葵舊居位于合眾圖書館邊上。
長樂路1242號榮德生舊居:榮德生舊居為一幢獨立式的花園洋房住宅,帶有英式的建筑風格特征。榮德生(1875-1952),江蘇無錫人,名宗銓,字德生,號樂農。1896年與兄榮宗敬在滬自營廣生錢莊,負責賬房事務。1900年至1946年間,榮氏兄弟先后在無錫、上海創辦了茂新面粉廠、福新面粉廠、申新紗廠、天元實業公司等民營企業。至1922年,榮家擁有12家面粉廠。至1931年,申新紡織廠擴充到9個,榮氏成為著名的“面粉大王”、“紡織大王”。1949年后,榮德生歷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職務。榮德生舊居房屋解放以后收歸國有,并由幾戶居民共同居住至今。
以上名人故居的只是長樂路靜安區的一部分,長樂路的優秀歷史建筑老房子遠遠不止這些。為何長樂路讓人駐足,并久久不忍離去?在她安靜和美麗外表之下,你有沒有看到,她的氣質?這種氣質,有濃烈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的沉淀。如果,真要說一個名字,這氣質,就是“名人故居”。她很平靜,不張揚,卻不容忽視,有許多故事,有歷史。去走一走這條兩旁是梧桐樹的道路,看一眼名人故居,回味那些年的歷史風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