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ongwei Zhou | 周縱葦
微博: @MrGiovanni
Email: zongweiz@asu.edu
元旦休息在家讀了《生命3.0》的第八章“意識”,邁克斯·泰格馬克可以說是思想很有深度了!同樣是關于意識的討論,我在2015年元旦也寫過一些東西,原文在第一部分。我讀完“意識”后的感受寫在第二部分,差距巨大aaa
1. 寫在2015年元旦
石頭和大腦,都是由宇宙中的那么幾個固定的元素組成,多少年前,地球上就死氣沉沉的一顆大石頭,你看或者不看它,它都在靜靜地演化。上帝也許是不甘寂寞,才造出來了一個叫做意識的東西,我認為這個星球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的轉變一點兒也不神奇,或者說不能作為一個奇跡,因為這只是幾個元素之間排列的變化,無機和有機并沒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意識,這種抽象而神秘的存在怎么能突然之間從這個宇宙中出現確實是一種十分反常的現象。
關于意識為什么會出現,“波爾茲曼大腦”是一個十分有趣解釋,“玻爾茨曼大腦”不一定是真實的大腦,不如說是一種隱喻,用以指稱也許會自發出現的宇宙目擊者。宇宙可能產生兩種目擊者:像人類這樣的“普通目擊者”,以及稀奇古怪的“玻爾茨曼大腦”。只要被賦予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一種有意識的物質就會從真空中突然蹦出來,即使它持續的時間僅為1微妙。宇宙中的“幽靈”——“玻爾茨曼大腦”幫助科學家
這幾天晚上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我們會是這一切的目擊者,上帝如果要安排出觀眾的為什么不讓巖石有意識,讓地球有意識,讓所有在宇宙中存在的物質都有意識?因為這個宇宙實在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藝術品,只給一小部分的生物以意識不是太浪費了,我們作為有意識的存在是不是幸運地有些過分?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人類能不能充當一下上帝的職位,造出來一個意識呢?如果計算機能夠變得復雜到足以被視為一種意識,但是基于現有的技術,我斗膽來展望一下未來,如果到達了人工智能的奇點,那么造出來的應該只是一個個“哲學僵尸”,我們首先假設它們可以經得起圖靈測試——當然我想說很難實現——那它們也只是是一種和一般人類無法區別并且被認定為缺乏覺察經驗、感受性、感覺、感質的假設性存在者。一個哲學僵尸可以被尖銳事物刺激到,而它不會有任何疼痛的感覺;然而,它卻會表演出疼痛感(它可能會叫“噢”并且從尖銳事物退后,甚至告訴我們他/她感覺很痛。主要原因還是:它們沒有意識!這個直接導致它們沒有真正的七情六欲,沒有生物應有的特性,所以,它們在分類上應該更靠近石頭一些。
現在的主要問題就來了,意識到底來源于我們的哪兒地方?
普遍意義上的答案應該是大腦,邏輯很簡單呀,把你的四肢都砍了,等你疼醒了,照樣是有意識的,沒有沒腳的尼克胡哲--希望使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那么排除了四肢,直觀來看意識存在于肚子怎么說也說不過去啊,但我們可以認為意識來自心臟,這個看似比較地說得通,比如一句話“我要用心愛你,用心學習,用心……”,但是現代醫學認為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并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好像只是打仗時的一個物資供應商,不是司令部~~好了,再排除臉的話應該很自然的剩下神秘的大腦了。
沒錯,大腦是整個身體的司令部,所有的感覺,所有的指令,甚至是記憶都產生于大腦,直接的原因是這些東西都在大腦中有它們各自的物質載體,也就是分區,這個在實驗室已經證實了,但是我想說的是意識沒有載體,至少現今暫時沒有找到呢。
一些真實的例子可以證明意識不一定或者根本不產生于大腦。這兒有一個假設,就是所有這些例子至少有一個是真實的,我先認同這個假設。大腦中沒有了載體,或者壓根就大腦和身體脫離了,卻還能有意識。人體和腦袋分離人會死嗎?
其實意識和記憶,感覺是有一定的聯系的,試想一個場景,你沒有了視覺,沒有了聽覺,沒有了觸覺,沒有了其他任何一個感覺功能,同時,也不能控制身體的行為,因為你根本不能感覺到身體的存在了,整個世界一片黑暗和寂靜。請不要忘了,你現在還有的權利就只剩下思考和動用你的記憶了,這時,剔除掉你的記憶。你沒有東西可以想了,但是你還是知道你活著吧,雖然很荒誕,這個剩下的可憐巴巴的一點兒就是意識。
意識=生物個體-感官-記憶
我認為,意識不應該是存在于某些腦細胞或者某些神經突觸當中,意識的載體是否是大腦我不能論述,因為我所了解的大腦實在太少了。那也沒有關系,我可以分類討論一下:
首先假設意識來自于大腦,那么順著這個邏輯我們可以認為只要將大腦完好的保存并使它存活,一個人的機體可能會老化,但大腦的壽命大概在200歲左右。想到了吧,可以人為地延長壽命了。霍金提出來:大腦可以在人體外獨立存活,而思維就像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可以被復制。
“我認為,人的思維仿若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和一臺計算機有相似之處。所以我們可以將大腦復制到計算機里面,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它也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一種在死亡后的生存方式。”
要是真的靠人工的儀器就可以讓一個大腦存活,根據假設,應該是有意識的嘍,那場景太殘忍我不敢想象,生命的尊嚴得不到保障,馬斯洛的理論成為一紙空談,在這兒賦詩一首,緬懷一下我想到這兒沉重的情緒。
# 這居然是當時我吃完一堆榴蓮以后寫的詩...
沒有一點點感覺
沒有一絲絲知覺
沒有外延
唯一的內涵
一個明確的意識
我存在
只剩下會思考的我
也許就這一瞬
也許直到永恒
存在在虛無
我思故我在
但是如果這只是一場夢一般的旅行,你98歲高齡了,閉上眼,摘除大腦,放到一個新生命的頭顱中,睜開眼,記憶還在,你才2歲,屌炸天又是一條好漢了,經過民意調查,大家愿意這么干。因為意識保留下來,換上了什么樣的臭皮囊其實是無關緊要的。這其實是有前提的,就是保留記憶,要是不留下記憶的話,沒人這樣瞎折騰,因為這不就是另一個層面上的轉世投胎了嗎,我暫時不想向這個方向思考,神學的氣味太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珍惜這個短暫的存在,我們有意識,至少是自知的時間與整個自然的演化過程來講,真是蘇軾所說的曾不能以一瞬,多么的渺小,看來上帝也不是讓我們當她偉大作品的見證者。我不禁又問,在我出生前,意識在哪兒,以什么形式存在呢?為什么一個意識它存在,存在了80年又跟著我的身體一樣的消失了呢?這個不符合正常邏輯啊。
這時我想要引出另一個假設,就是意識是獨立于大腦而存在的。人有一個獨立于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后依然活著。
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靈魂,經歷過瀕死的人們會有很多靈魂出竅的經歷,很多文章中舉了很多的例子,我不以為然,因為你會發現他們所看到的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后天學習到的,比如分子、原子、天堂、很深很深的走廊,我認為不可信,除非一個初生嬰兒的瀕危經歷,但它沒有辦法用可以讓我們感知的語言來描述,所以,最后關于靈魂的論點進入了不可知論的死循環。
我不善總結,說了這么多回頭來看人工智能的奇點是否可達的問題上來,我投反對票,原因很簡單,在人類還沒有認清意識的來源前,機器智能永遠無法模擬生物智能。
最后,向牛頓、愛因斯坦等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家們致敬,他們試圖揭開這個世界的神秘面紗,用同樣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數學公式,來刻畫上帝制定的事物演化的一般規律,真的是一件很偉大的嘗試。你可知道,上帝只給了我們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我們看到的世界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世界,或者我們真的只是海邊撿石子的孩子,真理的大海在我們面前卻不可知。
向蘇軾為代表的古代哲學家致敬,他們不借助那些理性的工具,只是運用人類最樸素的思維,將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包括人類本身的渺小刻畫地那么生動,對事物演化的自然規律思考那么成熟,也是蠻拼的。
兩種思維方式沒有孰好孰壞,只是在自然面前,人類一切的理性成果很可能遠遠不能及上帝的,就像神學與哲學總是走在科學之前,所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其實會更傾向于后一種思維方式,哈哈。。。
2. 寫在2019年元旦
看完《生命3.0》的第八章“意識”,又回頭調出來了四年前我的論述,發現了好大好大的差距,延續當時我對意識的理解,補充一些讀到的新觀點。
分歧1. 意識的定義
對于意識本身的定義,我給出的是意識=生物個體-感官-記憶
,一個減法的形式出現,這明顯不是一個好的定義,原因是被減項很大,減項無法窮舉。至今為止“意識”一詞沒有無可辯駁的標準定義,一般的定義包括:知覺(sentience)、覺醒(wakefulness)、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本書的作者給出的定義是
意識 = 主觀體驗(subjective experience)
換句話說,如果你感覺“這就是現在的我”,那么你就擁有意識。
分歧2. 意識何時存在
我當時的論述,潛在的假設是人從出生到死亡這段時間內,都是有意識的。但是其實不然,作者給出了更詳盡的分析,他認為
- 清醒狀態下——有意識
- 有夢睡眠下——有意識
- 無夢睡眠下——無意識
這個是從第一個分歧(意識的定義)下導出來的。如果意識是主觀體驗,那么確實在無夢睡眠狀態下,我們是沒有意識的,但是比較有趣的是作者認為有夢狀態下是有意識的,盡管人的肉體和各種感官沒有在直接的工作。在夢中即使觸覺系統沒有真正地感到接觸,也可能能意識到疼;即使視網膜并沒有感覺到光,但是我們也能在夢中看到場景等等。這個論述是非常的有意思了,它直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意識和知覺不是一個概念,也就是我在第一部分中的那個減法定義,去掉了感官,意識照樣可以工作。另外,意識和覺醒也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在有夢睡眠狀態下,意識也是存在的。
拓展1. 科學地歸納
我在開篇說的是石頭和大腦,組成的元素相近,甚至組成的微粒一模一樣,都是物理學的基本粒子(夸克和電子),為什么大腦能產生意識,石頭不能?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意識的人是以汲取食物為生的,而食物只不過是經過來重新排列的粒子而已。由于第二個分歧,我們知道即便是大腦,在不同時期也不一定能出現意識現象。也就是粒子的某些排列確實感受到了意識,而其他排列卻沒有。這就引出了第一個難題:到底是什么性質讓不同的粒子排列產生不同的結果?
具體來說,是那些物理特性將有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區分開的?
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歸納,要經過大量的科學思考和訓練才能提煉出來的問題,并且直指關于意識的本質。除此之外,作者還給出了涉及對意識的理解幾個層次的問題
- 簡單問題:大腦如何處理信息?智能是如何工作的?
- 相當難的問題:什么物理性質區別了有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
- 更難的問題:物理性質如何決定感質?
- 真難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意識?
我想再補充一下關于什么物理性質區別了有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
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它會帶來很大的現實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辨別一個人是否有意識,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處于清醒狀態。但是如果你的爺爺剛急診室出來一星期,一聲不吭,眼睛無神地開著,對周圍環境一點都沒有反應。你如何知道他的大腦是否有意識?還有,對于人來說分辨簡單,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類,但是其他的動物,特別是低等生物呢,是不是很難辨別它們到底是本能的跟你互動還是有意識的。再進一步,未來的強人工智能,或者說現在的聊天機器人,你如何知道她有沒有意識?所以,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但有利于我們對意識的更深入理解,更可以指導我們設計出有意識的人工智能。
假設一個理論僅從物體的基本物理構成,比如基本粒子和力場,就能預測出它有沒有意識,那么,這個理論就不僅具備了預測大腦意識的能力,還能預測任何物質組合的意識。
我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就特別的激動了。
拓展2. 是否是科學
這個問題的探討特別容易掉入不可知論的死循環,就像我在第一部分的論述一樣,直接走火入魔到了神學。關于意識,到底這個課題可不可以碰,或者有沒有可以最終得到科學的結論,作者在這里表現出了令人折服的磕鹽造詣。
首先定義什么是“科學”,用的是反向定義:如果一個理論不可證偽,那它就不科學。比如宗教,上帝,這些概念不可證偽,所以不在科學討論的范疇。是不是“偽科學”就是錯誤的呢?也不是,不可證偽的命題不一定是假命題,就像水貨不一定是假貨。只是我們不花時間去研究它而已。
作者還給出了更深邃的論述:在討論“什么東西超過了科學的范疇”時,請記住一件很重要的事:答案通常取決于討論的時間。這大大地拓寬了科學的定義邊界,他認為一個命題是否可證偽,也是取決于當時的科學認知水平。
拓展3. state-of-the-art
我的理解是,現在普遍認為意識是產生和存在與大腦。大腦中到底哪個部位負責產生意識?不知道。相關的研究關鍵詞是“意識相關神經區”(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簡稱NCC)。最近的一些NCC研究表明,意識可能主要存在于一個“熱區”內,這個區域涉及丘腦和皮層的后部。
還有的研究是通過腦電圖測量大腦對磁刺激的反應,托諾尼在這方面好像很有建樹。
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意識產生于大腦
這個大前提的正確性。也就是那個“真難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意識。科學研究的假設是意識來自物質的排列組合,但是如果這個假設是錯的呢,我們真的原封不動地“復制”了一個大腦,所有的神經元,甚至到細胞,分子都一模一樣,但是發現它沒有意識怎么辦?如果意識真的來自于非物理排列的因素呢?也就是我們說的魂的概念,上帝用土造出來人類,但是都跟土一樣沒有意識,是上帝用手點了一下,才讓這團物質有了自我意識,那就真的是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法論證了。
總結來講,我個人對“意識來自不同物理粒子的排列”這個假設持觀望態度。也很期待人類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能更深入,更徹底。換個角度看,要想設計出真正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能,關于意識本身的研究是繞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