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既然該電影的風頭已過,那就來簡單說說吧。
上映前便聽說,此片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追平了《泰坦尼克號》,自然不想放過。在情人節上映的前三天,也就是元宵節當晚,我便在電影院擼完了。
看完后,聽著歌獨自走了半小時,一直沒找到靈感,很不科學。一直到現在,才終于一氣呵成。
音樂的開始
影片前十幾分鐘,人山車海,又唱又跳,一鏡到底,確實給了我不小的驚喜。但因為事先并不知道是歌舞片,加上之前對歌舞片的印象并不太好,所以內心有些顧慮,怕電影滿足不了我的期望。
從音樂開始,并不僅僅指電影的開頭,也包括男女主人公結緣的開頭。女主米婭(艾瑪·斯通演)在深夜參加完party,發現車被拉走了,無奈之下徒步回家。換做我們,早就叫滴滴了。
路上經過一家餐廳,米婭被一段鋼琴聲吸引了,仿佛早已知道,鋼琴是位男生彈出的,有點異性相吸的味道。沒忍住的米婭直接開門,走進了餐廳,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鋼琴前盡情釋放的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演,以下簡稱小塞)。米婭頓時對小塞有了好感,但小塞并不這么想。
小塞因為沒有按照老板(J·K·西蒙斯,也是一位大咖)的吩咐,擅自彈奏自己想彈的曲子,被老板當場炒了。而就在這時,米婭循聲而來,正走向小塞準備打個招呼,或者說拋個媚眼。被開的小塞自然沒有心情泡妞,直接無視米婭和米婭的招呼,一聲不吭,推門而出。
這種方式的結識,總能帶來男女主人公下次不一樣的接觸,以及理所當然的反轉,從不以為然到相知、相互吸引,最后互生情愫,終于走到一起。而這只是電影的前三分之一,好戲才剛剛開始。
夢想的追逐
有天,與米婭同居的小塞,聽見了米婭與她母親打電話,通話中說到了小塞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目前還在為爵士音樂的夢想而奔波。小塞心有余愧,不知如何是好。這也是大多懷才不遇的人所面臨的遭遇,總會有一段考驗和折磨我們的時間,有些人可能經不起誘惑,有些人則一如既往,勇往向前。小塞選擇了前者。
在面對一時難以實現的夢想,和現實中朋友伸過來的橄欖枝,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小塞終究還是接住了后者。于是沒過多久,金錢和名譽滾滾而來,同時,小塞與米亞之間的矛盾也隨之而來。
米婭也是一位有著演員夢的文藝青年,一直不愿放棄表演。即使在男友小塞選擇了現實中的誘惑,她依然在堅持。一個人在劇場的舞臺上,為寥寥無幾的觀眾免費表演,哪怕全力以赴,坐在后臺的米婭還是聽見了觀眾在結束后說的刻薄話。她開始懷疑自己,失去了信心。而小塞因為巡演沒能出席,即使之后立馬趕來,但還是錯過了米婭的表演。
小塞和米婭終于吵架了,米婭回了老家。這時,小塞接到了一個即將改變米婭一生,甚至也將改變他一生的電話。有位知名導演因為之前看了米婭的表演,表示非常欣賞,所以打電話讓米婭去試鏡。
小塞喜出望外,立馬開車去找米婭,并且成功說服了失去信心的米婭,決定第二天去試鏡。身為男友的小塞不僅僅是因為能夠幫到米婭而高興,更是因為米婭的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性,而他自己仿佛也意識到了當初被他晾在一邊的爵士夢。他的內心對爵士還是充滿著渴望,未曾完全泯滅。
隨著米婭的試鏡成功,決定隨劇組去巴黎發展時,小塞也終于下定決心,要去追尋自己的爵士夢。盡管兩人前進的方向大不相同,甚至預見了遲早要分開的悲劇,但雙方還是彼此鼓勵,彼此安慰。
一份好的感情,來時傾盡所有,去時毫不強求,這便是所謂理性或成熟的愛。
現實的結局
五年后。僅僅三個字,便包含了現實中數不清的酸甜苦辣,許多人生活中的難言之隱、喜怒哀樂。五年后的米婭麻雀變鳳凰,成為了一名大演員,事業和家庭都差強人意。小塞也如愿以償,開起了一家爵士俱樂部,俱樂部的名字也正是當初米婭所取。
某天晚上,米婭和丈夫走在某個街道時,被一陣樂聲所吸引。兩人情不自禁尋聲而去,走進了一家音樂俱樂部。沒錯,就是小塞的爵士俱樂部。
因為音樂相識,又因為音樂的夢想相離,最后又因為音樂相遇。不得不的說,愛樂之城這個中文名,取得還是有點講究。
米婭先看到了臺上的小塞,當小塞上臺準備表演時,也看到了臺下的米婭,和她的丈夫。小塞克制了內心的百味陳雜,如平常一樣,坐上了鋼琴前的凳子。小塞彈起了那首昔日與米婭一起唱過的《city of star》,歌曲悅耳動人,也讓人扼腕嘆息。
也就在這時,導演又加了一把大火,在短短幾分鐘的鋼琴聲中,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了小塞與米婭的另一種人生。即,如果小塞跟著米婭一起去了巴黎,沒有繼續堅持夢想,說不定現在坐在臺下聽鋼琴的,就是米婭和丈夫小塞。但如果真是這樣,那這部電影只會讓人看過即忘,完全配不上現在所有的榮譽和贊美。
鋼琴表演結束,米婭不得不隨丈夫離去。正要走出大門時,米婭還是忍不住回頭看了看小塞,正好小塞也看向了她。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擁抱親吻,只是兩份釋懷的微笑,兩份無懼現實也無懼未來的微笑。而這兩份微笑,有著畫龍點睛的功效。
總之,夢想還是要堅持,哪怕殘酷如現實,哪怕戀人成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