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曾記否,《桃花源記》中寫到“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句刻畫出了作者理想中的凈土,追溯原文可知,捕魚人最后怎么也找不到它了,隨后幾年里,相繼一些名人志士都去找尋它的蹤跡,未至終也。
? ? ? ? 有必要真的去找尋這樣一個身在的凈土嗎?《桃花源記》一文寫于東晉,當時狼煙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看似真的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去躲避它,可如果內心中充滿戰爭的野心,充滿權力的欲望,充滿金錢的貪婪,我想逃到哪,那個地方不可避免發生爭斗,戰爭。
? ? ? ?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人喜歡深居人跡罕至的地方,一本書,一張書桌,一羹飲,就能找到他們自己想要的。逃離喧鬧的人市不是他們的終點,守住內心的凈土才是他們的起點。
? ? ? ? 近代,法西斯主義就是在一個充滿以戰爭為主導思想的環境油然而生,那些失去內心凈土的軍民則成為戰爭的機器,而那些始終堅守內心凈土的人則成為戰爭的阻擋者。也許他們會受到迫害,也許會被迫遠離他鄉,但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流芳百世,更是內心一股源源不斷的暖泉支撐著自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正是這種信念,凈土,換來的是一份跌蕩的平靜,這份平靜是值得犧牲所有的,包括生命。
? ? ? ? 反觀學生時代,有時真的感覺到可悲,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大部分人就已經失去凈土了,他們不在以學習為內心的一種需求,而且將它作為競爭名次的一個手段。失敗的,就成為讀書無用論的主力軍;成功的,從此在名次的浪尖越走越遠。而只有少數人把學習當做成內心的需求,無視名次,把榮譽拋在腦后,做自己喜歡的事,守住內心的那方凈土,最后卻走上頂峰。不管過程吃了多少苦,結果多么不稱心如意,這些都是在不違心的道路上收獲的,我相信苦就是樂,再苦也是樂,一路上樂此不疲。
? ? ? ? 進入企業,不管是高高在上的高管還是剛入企業的新人,基本目標都是奔著薪酬去的,可如果你的最終目標也放在那。此時,你內心凈土已換成財富,我想你在企業這些日子肯定過得比較壓抑,做著自以為能夠勝任的工作,可是工資卻一直在幾年前的那個水平。你不安,你的自以為是,你的壓抑,都是因為你的凈土是財富。所以,你要做的是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用財富去尋找自己真正的價值,屬于自己的凈土。
? ? ? ? 你還在焦慮不安嗎?你還在每天不知所措嗎?你還在度日如年嗎?快去尋找自己內心的凈土吧!只有這樣你的心才能夠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