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有很多的缺點。
記得上學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反應特別慢,老師講一個知識點或者方法,我總是不理解。甚至有一次我不斷提問,不僅老師不耐煩了,還有同學直接在下面大聲說「怎么這么笨」,弄得好不尷尬。包括寫作業也是,我發現一起自習的同學寫作業都比我快很多很多,然后他們可以去玩游戲、打球,我則繼續留在圖書館里。
我不是一個很有長性的人,不太適合做長期的任務,似乎專注度曲線比別人下降得更快,一件事太久沒有反饋就會慢慢讓我麻痹、疲憊,于是漸漸放松了要求。似乎如果一件事總是做不好,我很快會產生抵觸情緒。記得初中的時候喜歡打籃球,但漸漸在球場上失去競爭力后,我就不再訓練了。或者換句話說,我追求的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外在對我的評價。
很多時候我只追求結果,不夠注重過程、很多時候我太注重他人的看法,內心不夠強大、很多時候我虛榮自負但同時又自卑……
我想很多缺點或者說性格缺陷并不少見,大多數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
在職業發展或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探索外在世界:我們學習如何待人接物、處事圓滑、如何心思縝密不遺漏細節;我們學習新軟件新工具,學習繪畫技巧和代碼用法,讓生產力得到提升;我們做項目、參加實習和工作,積累項目、實踐經驗。這都可以幫助我們走得更遠。
當然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所有人都在努力做的。今天我想聊的重點是,不斷探索外在世界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探索自己的內心,不要忘記學會「理解」自己。
很早的時候我就發現,雖然我接受新事物很慢,學習知識或者技能都比別人慢一拍,但是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對這些內容的記憶、理解更深刻。想起我向學長吐露心聲為自己學習能力低下、作業速度緩慢而感到自卑時,前輩提醒我,最近幾場考試我的成績都是第一,而那些快速學習、快速作業的同學并沒有做到(而且由于理解和記憶的深度,我期末幾乎不用怎么復習)。于是,我懂得在學習新內容時不去逼迫自己快速掌握,而是要發揮深刻理解的優勢,從原理上去理解一個新事物,而不僅僅是注重「形」。
因為對長期任務不擅長,但是對短期、快速反饋的工作能夠有較好的應對,我學會了將任務拆解這一能力。也許有的朋友會說,拆解任務不是最優先、最基本的工作嗎?但我想,有的時候拆解任務,是作為一種處事方法,而對我而言,這是對自己性格的「利用」——我相信肯定有人更適合完成大塊的任務,將工作碎片化反而不利于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過于注重他人看法是一種心理疾病,包括過分追求結果、自負和自卑并存等等。但我又發現這些看似「軟肋」的性格特點其實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并且它們不僅不會給我的前進造成障礙,反而會提供助力。既然我喜歡做那些容易讓我收獲贊美的事,何不繼續堅持去做,收獲更多的夸獎呢?對我而言,做好一件事,才喜歡一件事,比起喜歡一件事才做好一件事,更合理、更重要。
自負和虛榮,讓我一段時間非常非常在意自己文章發出去時大家的反饋,比如發到各個社交平臺、比如不停刷新看有沒有新贊和新評論、比如和反對的聲音去辯駁。這很不好,不僅浪費時間也容易讓人心態失衡。但一段時間的分析、體驗后我發現,其實在這個過程里,我收獲了反復的練習、收獲了批判、也體驗了內心各種情感的轉變。所以,反而寫的多了、感受得多了,文章才得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反復刺激內心弱點以后,讓我對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并且逐漸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我之前也寫過文章「嘿,我不需要你的點贊」,而我也正在想這個方向努力。
自卑,某種程度上是很好的一件武器,用于讓自己保持謙卑、打壓內心的自負。實習結束的時候我才知道,師姐一直很擔心我來到團隊會過于自負,但其實她并不明白,我實習的兩個月一直都在自卑中度過——非專業出身、主流軟件使用不熟練、設計技能沒有過人之處,唯獨剩下的就是諸多失敗的項目經驗。因此,我真誠、真心地向身邊每一個同事、前輩去學習、去討教。
我喜歡被人夸,誰不喜歡呢,或者又有誰不享受勝利的滋味?但是自卑會教你做人,一遍又一遍地認清現實,然后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得更高。
以前總想,自己性格不好、自己心理有問題、自己不易相處。但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類似的想法,或者所謂的缺陷,它們伴隨我們成長,成為動力或者阻礙。所以,當我們不斷探索外在世界的時候,何不花些時間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感受,然后對自己承認那些小九九,坦率接受它們?
善待自己,理解自己,一定可以幫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