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主流經濟學觀點都認為輕微的通脹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而在我看來,這是經濟學里最大的偽命題。
不靠譜的通脹理由
1. 通貨膨脹有利于經濟發展
通脹短期微觀上或許有利投資,但中長期來看,這就是洗劫民財,就是在繳鑄幣稅。
政府行為也符合理性經濟人的特性,政府總是趨向于更多的稅收和權利。在貨幣超發面前沒有那個政府是不動心的,即使是克制的政府,十幾年通貨也會翻倍,民眾的貨幣財富就被稀釋了一半。遇到政局動蕩,民眾就更悲慘了(北宋倒臺是的交子,納粹倒臺時德國馬克,國民黨敗退前的金圓券,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幣,前幾年的津巴布韋和現在的朝鮮……)
我搶你錢是為了讓你更有動力掙錢,還有比這個更荒謬的經濟學理由嗎?對此我們百姓只能呵呵了
2. 通過緊縮不利于經濟
主流經濟學觀點認為,現代社會創造財富太快,金銀本位和以金銀為錨發行的貨幣支持不了經濟的發展。
在我看來,這也是極其錯誤的,這是不過是經濟學家們為政府搶劫行為找的又一塊遮羞布而已。
中國歷代尤其是經歷了大戰亂破壞的的漢、隋唐、宋代初期都經歷了財富的大爆發,并沒有因為貨幣總量不變,財富大量增加而沒有出現盛世。
3. 沒有經歷過歷史的考驗
現代貨幣制度還沒有經歷過歷史的考驗(類似朝代更迭大事件考驗比如美國衰落)現在說它就是正確的制度,會長久的存在還為時過早。這種狀況,在中國的宋代曾經出現過。但近幾十年,成為了一個全球性金融現象。溫和通脹在遇到政權崩潰時就會立刻轉換成惡性通脹,瞬間洗劫民間一切非實物財富。
4. ?持續通脹背景下經濟數據扭曲變形,GDP不能代表真實的經濟發展。另外,GDP發展也不是應該一個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提高生產力和民眾生活質量才是社會發展的目標,而通脹違背這總原則。
5. 為什么經濟學家在通脹問題上態度曖昧?
這是一個悖論,有影響力的不批評,批評的沒有影響力。因為經濟學家的權利和影響力離不開政府和銀行的支持。經濟學家也是通脹既得利益者供養的人,他們沒有動力批評供養他的人。這可以解釋為何格林斯潘當美聯儲主席前后的巨大變化。
格林斯潘上任前支持金本位,在任時反對金本位,卸任后又恢復到支持金本位。
“現階段(生產力)處于停滯...作為通脹關鍵指標的貨幣供應量首次大幅上升,穩定在6%、7%...如果我們回到金本位,遵循...我們會沒事”——格林斯潘就英國退歐接受彭博新聞社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