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微信誕生,起初用的人不多。直至2014年,“微信紅包”爆款應用的誕生,使得微信一下席卷社會的每一個角落。2016年8月,微信注冊用戶超過8.6億,94% 的用戶每天登陸,55%的用戶每天使用時間超過1小時。在信息時代,微信這一小小的工具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與此同時,我們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這上面,甚至影響了正常的生活節奏,使得人們成為工具的工具。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它呢?
001微信,更加高效的連接工具
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微信都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加高效的處理方式,讓我們隨時、隨地與別人產生連接。
首先,微信使工作更便捷。工作當中有很多臨時性和即時性的溝通事務,如果用會議或正式溝通的形式成本太大。微信則大大地降低了溝通成本,使工作高效完成。
其次,微信使學習更容易。傳統的培訓方式受制于空間的限制,學員往往只能就近學習,但是微信打破了這一空間壁壘,使得學員可以跟隨業界最頂尖的老師進行學習。比如,以前很少有人專門教寫作的,而我們現在卻可以通過微信跟隨人生閱歷豐富、寫作專業功底深厚的樊老師進行學習,實乃幸事也。
最后,微信使人們生活更緊密。一方面,微信促進了社會細分群體的緊密連接?!把葜v、寫作、繪畫、心理學、運動、思維導圖……”基于興趣的社會共同體找到了相互聯系的平臺,人們雖來自各地卻能因共同的愛好、目標而相聚。另一方面,微信縮短了信息鴻溝,使信息邊緣人群也可以享受信息文明的成果。河馬80歲的外公都會用微信跟家人視頻聊天了,這在微信出現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手機在老年人手中就是打電話的工具而已。有了微信后,不少老年人學會了視頻、語音電話、看視頻、發紅包等等。微信,將這些以往的信息邊緣人群拉了進來。
002微信,吞噬時間和精力的黑洞
然而,與微信隨之而來的是碎片化時代的焦慮。不少人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刷微信朋友圈,不少人在公交、地鐵上低頭看看別人的狀態,不少人甚至睡覺前還得搖一搖……漸漸地,我們發現微信成為了吞噬時間和精力的黑洞。
一是重視手機,忽視身邊。回到家后,我們依然沒有擺脫手機。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電視機在前面放著節目,本應是天倫之樂,陪陪家人聊聊天的休閑時間,卻變成一人一部手機,漫無目的的刷著。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好不容易和好友聚一次,對方卻“目中無人”,雙眼一直盯著手機,實在尷尬了,對你笑一下表示在聽你說話。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本應和女友一起享受下二人浪漫時光,對方卻抱著個手機不放手,似乎手機才是他(她)的戀人。
二是節奏紊亂,無法掌控。微信的觸角已經伸到我們的每一個角落,它十項全能、無所不包。但與此同時,它又成了一個大雜燴。工作、學習、生活各類信息都匯聚在這小小程序里面,信息來的那一聲聲振動和“叮咚”聲,像一把把刀一樣將你切成無數段。一會兒聊著工作,一會兒要參加個培訓,一會兒約了個飯……手機里擁有無數個群,不停在閃爍,時刻是信息的狂歡,卻有時又恨不得扔了這破玩意兒,還自己一個清凈的心靈世界。
003清心才能做到玩微信,而不是微信玩你
到底是你在玩微信,還是微信在玩你?
現代社會,我們基本都不可能脫離電子設備。如果,你不想被微信綁架,就需要做到讓自己清心,清楚明白地認知自己,管理自己。
首先,好好做一件事。宜家,最近出了一款有意思的桌子,叫做“好好吃飯桌”。桌子中間有個升降臺,吃飯前大家都必須把手機放進去。這樣手機就被壓在火鍋下面了,大家也就安心吃飯了。微信將各種功能匯集在一起。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適時將其拆分。就像這桌子一樣,該干嘛的時候干嘛。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休閑的時候就安安心心玩樂。
其次,學會斷舍離。別讓多余的東西充斥自己的身心,有些可要可不要的群該退就退。別以為自己多重要,離了你世界都可以轉。別以為有些信息獲取不到,你會損失很大,實際做好最重要的事才是最大的收獲,不能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最后,科學的時間管理。有的人是多核處理器,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但有的人是單核處理器,“帶寬”有限,一段時間只能處理有限事務。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評判,然后做好時間管理,明確每個時間段做什么。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微信掌控,清楚明白自己的行為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