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工作
在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我仍然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試圖通過在公司存在的形式,找到在工作的價值。然而事實證明,一年工作經驗用十年,不等于有十年工作經驗。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可選擇的就業經歷里有1年,1-3年,3-5年,5-7年等,這個分級不是像上次談戀愛過幾年就分手了,這么隨機性的劃分。
工作第一年,是找自信的一年,無論是端盤子,還是坐在辦公室里寫ppt,實際上做了什么,貢獻并不是很明顯,存在于可有可無的間隙里。
工作三年左右,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工作節奏,可以獨當一面的處理自己工作范圍內的各種問題,辦公室關系、職能職責等。
工作五年,就需要在自己的職能里,發現關于這個職能的知識體系。公司里,有你絕對的價值,即使公司倒閉,也練就了一套自己的存活技能。
恰巧,我就屬于這個和五掛鉤的職業經歷。說我收獲了什么,不如講我看到了什么。
在描述前,非常認同一句以偏概全的話,中國整體職業素質偏低,這個不是你吐口痰污染了環境的基本素質,是責任水平,身邊很難得碰到非常有責任心的同事,所以成長多數狀況下,也只能自我成長!
好,接下來,我根據自己這些年所看到,所感受到的職業氛圍,大概可以把這些同事分為三類。
第一類,價值僅僅在于存在。
一個公司里,天塌下來有老板頂著,這是大多數人的認識。而這部分人,就是那群,最壓不到,站的最低最安全的人。從公司里獲取的只有娛樂八卦,和每月五號固定到工資卡里的工資。
第二類人,努力工作,卻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價值的一族。
如果自己的職業與業績沒有直接的關系,完成上級的指令,便是一天的工作,也可能忙的四腳朝天,但是老板仍不滿意。結果,永遠在解決上司的發號施令中艱難前行,價值似乎對于他們,是一件永遠來不及想和解決的世紀大難題。
第三類人,樂于接受工作就是全部的價值觀。
其實,每個公司的老板,或者主干,就是圍繞這個基本點創業或者進行工作的。如果工作當中和這個基本點出現了偏差,就會出現跟不上節奏的表現。比如,抱怨,工作里產生的問題,只有解決和未解決這兩個結果,抱怨這種低級情趣,無論對象是老板,還是同事,都是因為沒有圍繞以推進工作進程為目的,而產生的誤解。還有就是沒有創新,創新是我們自始至終最缺少的元素,追溯到受教育環境,也可以以此推諉。但是,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改變的難題。自我發現,自我改造,自我創新。總之,讓自己不斷充滿活力,促成創新。
2、關于性格
昨天看到知乎上一篇,‘怎么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問題’。
一摸一樣的字眼,無數次經過我的大腦。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真的決定了宿命,但也不是命運。
時常會想,自己在工作當中、或者戀愛、交友當中的得失,其實完全來自原生家庭給我的性格。最要命的是自信,這個家長完全忽視的絕對生命力。
自信決定了日后生活的質量、高度,別說什么沒有自信的人,照樣可以當科學家。狗屁,科學家不自信于眼前的研究理論,他憑什么就被推崇為科學家。自信可以誘發興趣,導致專一,造就成功。
自帶自卑的年份太久,重新建立自信的日子里,最實際有效的方法就是,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兒,不擅長直接delete,或者承認自己的弱勢,再挑選自己擅長的部分,哪怕重新開始。
這是一個后天有可能增強的生命力。所以,后天意識到這個需求,再重新開始塑造,就像自己又生了一個新的自己,同時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有趣大過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