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培育雜交水稻,古有陳振龍不遠千里偷運番薯藤苗”
? ? ? ? ? 在遠離饑餓的今天,我們應該感謝一位老爺爺,那就是袁隆平院士,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憑借著產量超高的優勢,使我們14億人不在挨餓。讓我們可以吃飽肚子學習,工作。在幾百年前的明朝,也有一位這樣的人物,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的祖先偷回了高產番薯的藤苗。讓我們民族得以更好的繁衍生息。
? ? ? ? 福建到了鄉試放榜時候,一位名叫陳振龍的福州秀才看了看沒有自己名字的榜單,不斷的搖頭嘆息。當他回到了家,又看了看書架上的四書五經。心里對科舉的熱情不斷的減少,便決定另尋出路。當時大明航海技術發達,出海經商之風日盛。陳振龍便決定出海經商。一段時間之后,陳振龍辭別親友,隨商隊出海。船隊一路乘風破浪,陳振龍事業有成。
? ? ? 多年后,當陳振龍偶然一次機會來到呂宋島經商,細心的陳振龍發現了一種在呂宋島遍地生長的朱薯,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紅薯、甘薯、地瓜。他驚喜的發現這種作物不僅耐旱、高產,而且味道甜美,軟糯可口。他想如果把這種植物帶回家鄉,可以讓多少人免于饑餓。于是,他便日夜跑去種植紅薯的地里去尋求這種紅薯的種植方法。方法是學到了,但是西班牙當局嚴禁帶這種作物出島。被抓住,輕則罰款,重則囚禁。一時間讓陳振龍犯了難。
? ? ? 第一次偷運,他將紅薯藤帶在了行李,結果由于西班牙對于大明的防范極大,所以對中國商人也嚴加盤查,薯藤被海關查了出來,痛打了一頓,陳振龍用自己眼花做辯解,又繳納了大筆罰款,海關才答應放人。
? ? ? ? 第二次偷運,陳振龍決定做一些偽裝,把紅薯藤編在了一個藤筐里,但是即使做到這樣,仍被認了出來,這次西班牙人沒有手軟,直接扔到了大獄里去。多虧他的朋友和兒子多方打點才將其營救出來。
? ? ? ? 經過前兩次的失敗親友們都勸他放棄,但是陳振龍雖不身在廟堂,可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自己的行事準則,怎么會忍心看百姓于水火而見死不救。這一次陳振龍將其偽裝成了吸水繩,由于兩者顏色相近,所以不易察覺。果然這次呂宋海關并沒有查出什么,就這樣,一根小小的紅薯藤歷經艱險終于來到了中國。
? ? ? ? 時值福建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餓殍遍野。陳振龍與子陳經綸便向巡撫進獻紅薯苗與其養育方法,巡撫經過測驗,發現了其耐旱、高產的特點。很快在福建各地推廣種植開來,終于幫助八閩大地度過難關。福建人民為了感恩于他,為他建了一座報功祠,用來紀念他的功績。
? ? ? 紅薯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憑借著其高產的優點,使得人口激增,社會進步,如今紅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 ? ? ? 陳振龍為我國國人的溫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農業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這種堅持不懈、舍己為人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