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1 選摘
1.本書探討的是個人知識管理,那么,什么是知識?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點頭稱是,然后生活照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就只是一些數據;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變你的行動,信息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2.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底層心態
a.綠燈思維 (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而不是紅燈思維,習慣性防衛,第一反應找理由反駁。習慣性防衛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
b.以慢為快(花大力氣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厚積薄發,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明白的問題上,要有勇氣慢下來。)
3.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a.反思(發現知識的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檢查學到的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b.以教為學(完整構建框架體系)
c.刻意練習(提升元認知能力)
Step 2 思考
當下是知識大爆炸時代,每天我們要面對海量的信息,在如此多的信息面前,如何甄別與判斷,需要我們有批判性思維。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內,一直不斷講“成長”,不斷更迭認知系統,但如何認知升級?由于每個人的視角與方法不一樣,行為也不一樣,有的人不停地刷新微信聽課記錄,不停地報班學習知識,不停地買書讀書,追求閱讀的速度與數量,在一堆的數據里,似乎沒有質的改變,這種“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如何破?
書中提到“黃金思維圈”概念,從what-how-why三個層面分析,但我覺得what-why-how邏輯結構可能更合理一些。先了解是什么——知道為什么——掌握如何做。我們要掌握兩個重要的思維,一要有全局視角,另外要掌握方法論,比如學習中醫,首先要有整體觀,辨證論治,然后才是治則治法。
秋葉大叔說:一個人過了30歲,不能總是成長啊,進步啊,你得輸出,你得輸出有價值的東西,否則你就是用所謂的成長掩蓋你一無所成的真相。蠶前半段不停地吃桑葉,不斷地積累,然后吐絲作繭,不斷輸出蠶絲,蓋一座漂亮的房子,等待化繭成蝶。積累需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追求“深度認知”,從長度-寬度-深度不同緯度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所有的知識只有落地后應用于生活,對我們有了實際指導意義后,才有價值。不斷建立新知識與就知識之間的聯系,把孤立的知識點串聯。
不斷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一般我們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反思可以讓我們發現知識誤區,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Step 3 行動
1.培養自己記錄反思日記的習慣。
2.當遇到新觀點或者不同意見時,打破習慣性防衛,培養綠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