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又度過了一個實體經濟寒冬,大多討論的話題就是經濟不景氣了,人們的消費水平下降了。
但是,看看雙十一淘寶、京東的成交額,真的是不是經濟不景氣了?
我的一個朋友,個人今年大概賺了1000多萬,不過他做的不是實業,準確的說他在15年就已經成功轉型了。
在我們當地,前幾天剛發生的事,大商集團洛陽總店,關門停業。整個商場所有商戶三天內必須搬出,單方面解除合同,報道的商戶稱他們餐飲行業每家損失都在兩百萬以上,其他行業稍微好一些。
我家門前的購物中心餐飲街,親眼見證2年內從輝煌到倒閉,幾乎無一例外。
購物中心內,賣化妝品的撤柜下架不計其數,老板們歸結所謂的原因是沒有客流量。
可是在節日期間商場配合,全天不間斷搞大量的演出活動優惠活動,購物中心內客流量暴增,但很可惜他們的銷量卻幾乎為零。
為什么我知道這些,是因為我老婆家的幾個表妹都在里面賣化妝品,對她們的銷售額比較了解。
沒有銷售,就怪沒有客流量,帶來了客流量,你卻無法成交,結果你就說經濟下滑,人們消費水平下降了,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的。還安慰自己說,大家都是這樣,熬過去經濟寒冬就可以了。
事實真的如此?不過是安慰自己的話而已。
明年還是一個經濟寒冬,只要你不轉型,你就不會看到溫暖的。
什么是微轉型?
從字意上來理解就是,傳統行業向微信轉型。
實質就是把業務擴展到新的平臺,把過去的流量思維轉變成用戶思維。
就好比客流量上來了,銷售卻沒有上去,因為大多數老板都吃過這一行業的紅利期,認為客流量才是盈利的根本,而這個思維又是根深蒂固的很難去改變,所以很多傳統行業老板,不愿意去改變轉型,其實最根本的是思想跟不上,思維無法轉變。
剛剛,我舉得例子就非常典型,為什么客流量劇增而銷售不增?傳統行業的老板應該多反省反省。
為什么一定要轉型
1、電商沖擊
很大一部分老板,會意識到,電商對實業沖擊太大,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隨著人們的消費知識增長和不斷地理性消費,單純的電商也就是類似淘寶京東這樣的B2B時代,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購物的心里需求。
身邊一大部分都回歸到了實體店鋪,因為B2B模式,少了一層用戶體驗,用戶在購買前不能有很好的體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注重體驗。
因此,大部分電商企業,開始回歸到線下,開始運營O2O模式,O2O是線上線下結合,用戶在線下體驗的過程,在線上購買。說白了就是讓電商能夠落地,與消費者產生鏈接關系,解決了這層關系成交就不在困難。
2、無法滿足用戶購物需求
首先無法滿足大部分年輕人的購物習慣,更多的用戶,還是喜歡送貨上門,也可以理解為更高端的服務,包括購物以及送貨方式。
其次,在實體店鋪挑選商品,不能夠短時間的對商品進行比較,甚至是對產品質量無從了解,在這個商品琳瑯滿目的時代,更多用戶需要的比較挑選,在實體店鋪,店家也無法傳遞自己的產品知識。
第三點,購物過程不自由,因為普遍的導購,都是為了提成,總是希望急于成交,卻不能很好的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
舉個例子:比如我老婆去買化妝品,導購的第一反應是你會不會買單,其次才是介紹產品,而往往人都有抗拒心理,你推薦這個是不是提成高呀!買賣雙方比較難快速建立信任。
最后一點就是成交過程復雜麻煩,比如我確定想要買一樣東西,不是急需的,也是我經常用的,那么我一定會選擇網購,因為購買過程很簡單,一兩分鐘就解決了,等著東西送到就可以。
3、很難開發新客戶
現在是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產品,同類同質的產品太多太多,并且經歷這么多年的用戶沉淀,很難再去開發新的客戶。
而對于新增的用戶如何能讓他們去選擇你呢?
1)、塑造品牌
2)、注重品質
3)、口碑相傳
4、老客戶無法追銷
傳統行業里,我們無法跟使用過我們產品的客戶進行有效的感情聯結,我法通過有效的方法去維護老客戶,甚至都不能通過有效方法進行追銷。
我們都知道,開發一個新客戶比維護一個老客戶的成本要多至少5倍
綜合以上所有分析,每一條都是在減少銷售額,再不改變終究被時代淘汰。
其實,現在已經有太多的傳統行業老板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也做了一些微轉型的策略,但是方法都是錯誤的,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思維錯誤,我身邊聽到的這樣的例子太多。
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思維呢?轉型之后會有什么好處呢?我放一張思維導圖大家可以分析思考學習一下。把他保存到電腦或者手機,因為這張圖包含的信息量巨大,如果能理解透徹,給你的營業額增加至少50%以上。
歡迎繼續關注,微轉型策劃第一人薛添升
關注太子戰隊,我會喪心病狂的為您提供價值
我叫薛添升,網名太子歸來,您可以叫我太子
本文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