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自驅型成長》的啟示

幸福日志2020-11-17周二? 雨

生活依然艱難,還好有書相伴,而對于家有上學娃娃的你,這本《自驅型成長》對于你肯定有良多幫助,有細節、有理論、實例還有大量的科學依據。

當時聽樊登講書覺得這本書挺不錯,但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還是自己多花點時間去真正閱讀來得更“情真意切”。

先摘錄書中作者的一段家庭記錄。

我的兒子馬修過去總被人說“心不在焉”。他四五歲的時候,全家在他上學前一起吃早餐,我透過報紙一瞟,就看到馬修盯著前面那碗麥片神游天外了。

“你干啥呢?”我問。

“在聽聲音?!瘪R修答。

“哦,好吧,”我說,我感覺周圍很安靜,所以我會有點困惑,“你能趕緊把麥片吃完嗎?”

“當然了,”馬修說,但一兩分鐘后他還是沒回過神來?!澳懵犐赌??”我問。我其實挺憂心,這種狀態畢竟持續得有點久,還導致他遲遲吃不完麥片。

“我腦子里有首歌,”他說。

那段時間,類似的事發生過很多次,當時我打斷了馬修的遐想,是因為我帶著一種成年人的觀點,堅持認為抓緊把他送到學校會更加重要。但現在的研究表明,馬修的白日夢,可能與孩子的其他想法一樣,對于兒童認知發展同樣非常重要。如今,每當我的朋友問我馬修怎么就培養出了杰出的音樂能力,我都會想到那些白日夢,真是可謂好處多多。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段,但是從書中的腦科學研究,我才得知,我們的大腦存在一個“默認模式網絡”,這個網絡居然消耗了我們大腦60%~80%的能量,它是如此重要,而只有當我們“什么都不做”的時候才會被激活,其實就是我們“離線”的那一部分大腦。不管是做做白日夢,還是身處某種冥想,甚至是在睡覺前躺在床上的那段時間里,默認模式網絡都會被激活。健康的默認模式網絡可以幫助大腦恢復活力,并將信息存儲在永久保留的位置,讓我們更深刻地看待事物,處理復雜的思緒,還能促使我們發揮真正的創造性。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小時候因為經?!吧裼巍北煌藢W,現在依舊功成名就。甚至李元勝寫過一首詩就叫做《我想和你虛度時光》,里面寫道:“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我還想連落日一起浪費,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滿天。我還要浪費風起的時候,坐在走廊發呆,直到你眼中烏云,全部被吹到窗外?!焙谌麪栐凇断ざ噙_》小說里描繪的佛陀,他只有三種本事:會齋戒,會等候,會思考。

而電子信息技術的使用,很難讓我們去激活這個網絡,人們已經習慣了屏幕里的世界,似乎做白日夢、發呆都是浪費時間。從我親身的體會,在娃充斥著生活的每分每秒,每天什么都不做,就是看著天空發呆都是幸福,可以從茍延殘喘的生活中抽離一會,讓微風輕撫臉龐,感受陽光散碎枝葉的斑駁光影,哪怕一會會似乎又能充滿能量去重新面對生活的雞零狗碎。

發呆、無所事事、神游、做白日夢的狀態不說可以激活大腦,更多的是可以去感受幸福的此時此刻。現在電子技術的使用,人們已經習慣了屏幕里的世界,哪怕開車等紅綠燈的幾秒間隙都要去刷個手機,似乎把時間空閑下來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大人要享受“不插電的生活”,孩子應該更需要,要允許你的孩子有“什么都不做”的時間。

讓生活富有掌控感,首先給你的大腦設定一個“徹底停工期”,徹底停工不意味著打電子游戲,看電視,刷劇,給朋友發短信或者參加有組織的體育項目。徹底停工是指不需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帶什么目的,單純地無所事事。對大腦這個7*24小時運轉著多任務處理芯片來說,它是一劑重要的解毒劑。書中介紹了兩大強大的徹底停工形式:白日夢和冥想。相較之下,睡眠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徹底停工期。所以在建議孩子的時間表時,必須把睡眠時間確定下來再來安排別的活動,這是個硬指標。

這是我從書中獲得的第一重要啟發。

另一個重要啟發是家長、孩子和學校的關系。

我遇到的第一個轉折點就是孩子上了中班,是否考慮幼小銜接。從我閱讀的大量書籍和自己童年的反觀,我很清楚無目的地玩耍對人格的構建是多么重要,所以最喜歡地就是帶著娃出門各種玩,雨天雪天也不例外,其實更能玩出很多樂趣。在該玩的年紀,為什么要生搬硬套去灌輸一些拼音、加減乘除。有人說,后面有你吃苦的。我沒有反駁,還是到點了照舊把娃拎出家門,一直玩到最后滑滑梯沒有一個小朋友。至于學習也不是沒有焦慮,五歲了大字不識幾個,還像一坨只會瘋玩的爛泥,但是我覺得現在的社會人,有幾個還不會識字,不會算數,只是時間的早晚。“百歲人生”呢,不到最后都沒法蓋棺定論,所以我有漫漫的人生等你慢慢來。

我喜歡看人物傳記的原因是我知道人生是多樣的,這條路走不通,還有很多路。看董竹君的《我的一個世紀》在民國初期第一個離婚的女人,凈身出戶,那樣艱難的境遇照樣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闖出一個傳奇,看《林肯傳》、《窮查理寶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鄧小平傳》等等,這些都是能給人力量的人物,失敗、哪怕天大的失敗,不過是眼前的茍且,放長遠看,放在宇宙中,真的什么都不是。書中也提到,“我們的目標集中在那種能放長線釣大魚的內在驅動力”。現在的孩子被催著趕著學東西,其實“早”未必好,其次,杯滿則溢。

還有就是家庭作業,我們看到太多負面的新聞,家庭作業經常讓親子之間關系緊張,也總是削弱親子關系的質量,并破壞孩子的自主意識。第一,有研究證明,家庭作業與成績好壞其實并沒有太大的關系;第二,孩子的健康和幸福,以及他從個別老師那得到的成績,究竟哪個更重要?;第三,等孩子準備好再教他們。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培養一個心智健全學習內驅力十足的孩子要比培養一個學霸難太多了,家長耗費的心血和腦細胞決不可同日而語。托舉、控制和安排一個孩子很容易,而始終關懷他的精神,保護他的生命內核,尊重他的人格,同他平行發展,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生命潛能,太考驗父母了!因為消耗一個孩子跟建設一個孩子是截然不同的路徑?!?/p>

其實本書精華在于我們該怎么幫助孩子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對于你最重要的啟發,答案都在這本書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