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小禾
電視劇《歡樂頌》,如果讓所有家長投票選最喜歡的一位女孩,恐怕關雎兒是名列第一,她比邱瑩瑩穩重,不大大咧咧,比樊勝美真實,不愛慕虛榮,比曲妖精文雅,還飽讀詩書,就算沒有安迪優秀,但追求上進。
她就是中國式家長最喜歡的乖乖女。
從小就安分守已,循規蹈矩,是聽媽媽話的好寶寶,從幼兒園開始就很努力,服從家長給她的一切安排,小到飲食習慣,大到上各種家長認為有用的補習班、興趣班,她的潛意識里面已經接受家長的種種安排,她長大后還要面臨各種安排,被安排去哪里工作,被安排相親,甚至被安排結婚生子。
我的一個朋友,每天被逼著相親,她說她快被七大姑八大姨煩死了,從小就聽媽媽的她,努力讀最好的初中,考最好的高中,進名牌大學,一切滿足媽媽要求。媽媽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準早戀這一條,可是這剛畢業就催著她去相親,嘮叨她這么大的人了還單身,她很無奈,質疑是誰將她推向“讀書期間不允許戀愛,一畢業就問什么時候結婚”的尷尬境地。
別以為在父母安排下,乖乖聽媽媽的話,人生就真的能夠成功。
《歡樂頌》關雎兒是一位工作上戰戰兢兢,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從來都挺努力,但卻稱不上優秀,很怕自己出錯,看起來總是緊繃繃的,不夠舒展,從小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習慣了被安排。從不敢拒絕媽媽的任何要求,即使給安排的相親對象,自己打心里不喜歡,但還是習慣性地為了迎合媽媽去相親。
從來沒有自己認真思考自己是為了媽媽活,還是自己活,明明耀眼得像顆星星,卻不自信卑微到塵埃里。明明可以做得優秀,卻擔心受怕只拿了普通。
突然想到上學的時候,班里的乖乖女,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時間,整天都是泡在自習室里,比所有人都刻苦努力,筆記永遠是工工整整,作業總是第一時間交,她和班里的人很少說話,感覺她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畢業考試結束,大腳趾都能想到她一定能考上重點大學,可結果她還是去了普通大學。后來知道她太緊張,太害怕失敗,害怕讓媽媽失望,害怕沒有完成媽媽的心愿。
很多在“中國式家長”教育下成長的乖乖女,乖是真乖,可是卻失去了個性,就像被精心打扮的洋娃娃,很好看,卻缺少一點“活力”。如 《歡樂頌》的關雎兒,突然有人喜歡自己了吧,不敢去接受,總認為是負擔,習慣性逃避,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不敢聲張,不敢表明自己的心跡,其實自己心里已經緊張的不行。
“中國式家長”教育下成長的乖乖女長大后不出意外都會嫁入自己門當戶對的家庭,賢妻良母就是對她們最好的贊譽。
如果你問一個男人,他要求什么樣的妻子。他肯定會回答你,一個賢妻良母。如果你仔細觀察周圍已經結了婚的男女,就會知道,女人的賢妻良母,未必會得到男人的喜歡。
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中,徐崢扮演的丈夫在經歷家庭生活的細碎、煩悶與周而復始,終于使他敗下陣來,向相守多年的妻子提出離婚。自己的妻子可以稱得上是賢妻良母,勤懇持家,卻忽略浪漫的情調。
問及離婚理由理由很簡單,不是對方不好,而是對方太好,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男人是不是不知好歹,那么好的媳婦,他竟然都不知道珍惜,對他好,不但不感激,還逃離,其實不僅在影視作品中,現實中也有這樣的案例。
男人和女人是相親認識,書香門第,門當戶對,雙方父母都很看好這樣的婚姻。
男人和女人結婚以后,十年以來,女人總是一味地付出,生完孩子選擇在家在家帶孩子,對丈夫是盡力照顧,對公婆也是百般孝敬,但女人明顯覺得男人變了,對她越來越冷漠,回到家里除了吃飯就是看新聞、玩游戲、上網,很少跟女人說話,更別提夫妻間的體貼和安慰了。
女人說,她每天忙得像個陀螺,累得像個孫子,想要抽空打理自己的時候,又該上床睡覺了。她勤儉持家,給自己的丈夫盡買大牌衣服,覺得自己不經常出門,就買地攤貨。有一次男人帶她參加婚姻,居然穿的那么廉價,讓男人覺得好丟臉,最后借故說忙不去婚宴了。
女人和男人交流最多的就是家常里短、柴米油鹽。男人越來越優秀,女人卻固步自封,沉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面,孩子、家務、菜市場、電視劇,卻不知道外面的日新月異和翻天覆地。
乖乖女的人生也沒有媽媽說的一帆風順,最后,她換來了丈夫的一句,這日子沒法過了,然后就離婚了。那一刻她才深刻認識到,過于賢惠的女性,為家全情付出,往往會忽視個人追求,日子越久,男人就越會感到妻子的蒼白和乏味,魅力不再。
她突然不相信媽媽說的女人三從四德、本分守家,相夫教子,人生失敗透頂她又能怪誰。
其實很多父母培養乖乖女的初衷是讓孩子從小讓有教養,可很多父母沒有把握好度,一味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的任何教育,對什么都是逆來順受,在乖乖女口中,,連一個不字都說不出口。
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替她做一些決定,給予她們一定的指引和幫助。但當7歲之后,當女孩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她就不再需要父母再為她做決定了,父母要學會尊重她們的自我意識、尊重她們的情緒。
看過一個乖乖女的來信,她說:“我是乖乖女,但我想被包養”, 她說她的日常舉止形象都符合一個乖乖女的標準,但她心里卻住了一頭大猛獸——“我想被包養”。
寫信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家教很嚴并且沒有談過戀愛,嚴厲的家教讓她在行為舉止方面都不失教養。
她說:“小的時候(到現在)爸爸媽媽對我管的特別嚴,以前還小我的性格比較叛逆乖張,我爸爸會經常打我,漸漸的,我變乖了。大學雖然自由,但我卻像一只圈養的小鳥,再也沒有了去叛逆的激情和能力。也許包養是一個可以讓我心安理得勇敢的壞事,因為做壞事的本質就是做壞事不用考慮是不是符合我的日常規范。我想被包養,不是因為錢,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太平靜了,一個人在自己的日子里孤獨地可怕,我想用一塊石頭打破這拘束我的局面。我是想在抓著青春的尾巴任性一次呢還是循規蹈矩生活到了結婚年齡找個人結婚完成爸媽任務呢?”
這位女孩就是典型的乖乖女,心中的個性難以釋放,對現在的平靜生活不滿意,又害怕未知的結果,才衍生出這樣的奇怪想法。
另外,現在的大學,沒有盡到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過渡的教育,導致學生對社會認識不足,對他人防范不夠,帶著單純可愛的心進入復雜多變的社會,顯然成為了受傷的“小白兔”、“小天鵝”。在很多被侵害案件中,女大學生占據較大的比例。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模式,應該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予呵護。孩子越來越大時,父母的影響力就該越來越小。到孩子25歲左右,父母對孩子的作用應該幾乎為零,這樣才健康。
對于乖乖女,請家長們適當放手吧!
禾小禾(ID:hhmm026)
89年媒體人,孩子媽一枚,學新聞出生從事著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奉行“養娃工作兩不誤”是女人最好的狀態,她寫熱點、寫情感、寫人生,更多是圍繞育兒,勵志和天下媽媽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