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個哲學家》的英譯名為《What Our Children Teach Us 》,這既是一種啟示,又是一個可笑的悖論。越是有責任感的家長,往往越會窮盡一切地教導孩子,我們認為“給予”是最直觀的表達愛的方式,卻忘了“學習”才是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向孩子學習意味著我們愿意俯下身和孩子平等相處,也意味著我們的權威將要經受無數次質疑。每一個父母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巨大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即使我們愿意邁出第一步,那么然后呢?看著面前那個傻乎乎哼著歌的小不點,我實在想不出能從她身上學到什么我不知道的東西。意大利心理學家皮耶羅·費魯奇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孩子教會大人的第一課就是:活在當下。
這不只是“陪孩子玩時不看手機”那么簡單,它要求我們全心全意地陪伴。當孩子重復第一百次跳躍、畫第五百朵小花時,他們依然能夠得到和第一次同樣的關注。這很難。孩子的每一次冒險和創新于我們而言不過是無聊的重復,于是我們開始走神,計劃不久之后的午餐,順便想起下周還要約見的那個禿頂客戶。這時,孩子便開始像禪師一樣教導我們了,他們用頻繁的發問和歇斯底里地喊叫不斷地把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拉回現實,告訴我們:這一刻才是最重要的,當下,比過去和未來更加美好。
成人和孩子的差異大概源于彼此不同的時間感。成人世界的時間是線性的,始終指向目的地,出于對時間的焦慮感,我們時常需要一個完滿的日程表和月總結,來提醒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做了什么。相比之下,孩子的時間更像一個圓圈,周而復始,沒有指向。他們在無限延展的時間中領悟和放空,從而成為一個更具靈性的生命。這樣的時間理論恰好和不久前上映的電影《降臨》不謀而合,或許在某個多維空間里,時間本來就是非線性的,我們行色匆匆,不過是因為低等愚鈍罷了。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姥姥家的一個場景。那天下午家里只有我一個人,很是無聊。我搬著小板凳坐在門口的小院里,望著頭頂的一角天空,聽著遠處廣播站傳來的聲音,突然有種身處天堂的感覺。周圍既嘈雜,又安靜,漸漸的,我的思想也開始隨風消散,那大概就是所謂的冥想狀態吧。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段時間像是被從我生命中抽空了,或許很長,或許很短,但當我重新回到現實的時候(那種感覺極為強烈),我的世界的確和以前不太一樣了。
現在偶爾翻看朋友圈,我也會不時責備自己沒能給女兒創造一個多彩的生活。我們這一代父母懂得享樂,也更愿意在孩子身上消費大把的時間和金錢。興趣班、兒童劇、游樂園、電影院……似乎周末一旦閑下來,就是對自己和孩子的不負責任。這樣的心情我也有,但我更清楚,這里面更多地摻雜著家長們對孩子成長的焦慮,和對親子時光的逃避。每當我猶豫不決時,我就會想到多年前的那個下午,和兒時無數次的無聊時光。正是那些放空的日子拉長了我的人生,讓我能夠真正去思考一些東西,也同時讓我學會了與寂寞為伍。
說到興趣班,我不禁想到前段時間發生的一個小插曲。一次接女兒放學回家,幾個小朋友紛紛拿著自己的繪畫作品給家長看。其中一個在外面上藝術課的小朋友家長看了自己孩子的畫,本來很滿意,但一看到我女兒的作品,臉色便瞬間沉了下來。我女兒雖然沒在外面報任何課程,但她每天在家都會花大量時間進行練習,加上她的藝術感覺很好,所以作品確實要好于那個小朋友。而那個小朋友的母親顯然認為,她在孩子身上付出了雙倍的時間和金錢,理應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這樣把一件孩子原本很高興的事情,活生生地變成了挨批評的導火索。在《孩子是個哲學家》中,譯者張晶在譯后記中寫道:一旦父母們意識到育兒是以“犧牲”自己作為代價的,“付出-回報”的想法就會作祟,所有的“犧牲”轉而又以“期望”的形式壓到孩子身上。
說得通俗一點,父母在孩子身上投資多少金錢,就是讓孩子背負多大壓力。兩千塊錢的補習班和兩萬塊錢的補習班差距并不在于老師的教學水平,而取決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和標準。可孩子畢竟不是物品,教育也絕非一場投資,一旦父母的“圖報”心理無法得到滿足,一場親子間的惡戰便在所難免了。愛是博大無私的,出于愛的教育也同樣是不求回報的,當我們發自內心地為教育“買單”時,孩子自然會用最偉大的成就去回報父母。
經濟上的“犧牲”尚可彌補,更可怕的在于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心理”犧牲。在“非誠勿擾”上曾看到一些女嘉賓提出婚后和單親母親同住的要求,表面看似孝順,實際卻是在用自己的幸福去補償母親的“犧牲”。不難想象,這些單親母親在離婚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女兒身上,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在她們放棄自我的同時,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愧疚和自責轉移到了女兒身上。這樣的共生關系勢必會使孩子無法順利投入到另一段感情中,即使有幸步入婚姻的殿堂,最終也會因為缺乏愛的能力而陷入悲劇。
經歷過母乳喂養的媽媽都知道,需要適應“斷奶”過程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母親本人。斷奶意味著孩子與母親的第一次告別,也預示著孩子的逐漸獨立和漸行漸遠。而在他們自由探索一切未知的新奇時,父母的內心卻開始了一段不平坦的旅途。婆婆奶粉比例沖調得不對,女兒偷吃的三塊小點心,都會成為我們毀掉美好一天的理由。我們越想掌控一切,就越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
“我不能對每一件事負責,我不能把時間浪費在自責、擔心最壞的情況和想象災難發生上面。我要天天以我最好的狀態去面對生活。”皮耶羅·費魯奇在書中這樣寫道。“當我激勵我的孩子向我希望的方向發展時,實際上是在阻止他們成為自己。同時我也阻止了我自己成為自己,因為我不再活在自己之中,而是活在我的孩子之中,從而失去了我的自我。”
孩子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影響。在這一點上,父母往往擁有意想不到的能力。在《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中,皮耶羅·費魯奇描述了這樣一件小事。一次,他帶兒子埃米利奧去雜貨店買東西,埃米利奧好奇地問爸爸店主的名字。作為成年人,費魯奇認為不該用一些私人問題打擾正在工作的人。但他突然意識到,這種想法其實是在將自己兒時的膽小怯懦以一種新的不易察覺的方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于是,經過一番心里斗爭后,費魯奇試驗性地向店主發問了。事情的結果是,店主不僅愉快地回答了他們,還順便開了幾句輕松的玩笑。
這件事的意義不在于費魯奇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礙,而在于他能夠以一種更加客觀的嶄新視角去重新看待身邊的一切。當你愿意跳脫出自己的偏見去擁抱真相時,世界也會為你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所以,育兒的真相并不是教育他人,而是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完美的人。你的一切完美及不完美,最終都會以一種禪宗的方式,在孩子身上加倍呈現出來。
孩子是一面鏡子,既可以讓我們迷失,也能使我們重生。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我們的內在節奏,讓我們的生活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亂當中;是孩子使我們性格中的黑暗面暴露出來,將我們原有的神經官能癥無限放大;也是孩子束縛了我們的自由,像黑洞一樣吞噬著我們的時間和生命。
當然,同樣也是孩子,讓我們摘下社會角色的面具,重新做回本真的自我;讓我們重溫自己的過去,理解我們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最重要的是,他們讓我們看清自己的不完美,并給予了我們加倍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