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讀書好像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否則就無從解釋《皮囊》這本薄薄的書我竟花了一年多才讀完。或許也可以找點借口:我忙;然而同桌已在課余時只用一星期就看完《解憂雜貨店》了。所以,根本原因是人的主觀欲望,有志者事竟成。
《皮囊》是一本認人、認心的書,蔡崇達認為,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所以他用《皮囊》記錄了路過他生命的重要的人。從四年前我就開始寫日記,時至今日。我不會像蔡崇達那樣關心身邊每個人的命運,如果真要說,也只有一個。更多地,我是想像他一樣,“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從《皮囊》里我學到很多:蔡崇達的阿太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深以為然。你只有自己不寵溺自己才會有別人或別物來寵溺你。《厚樸》里,厚樸在大學里耗盡四年極力追求青春、自由,卻只落得個人走茶涼的下場,最終被強制退學、抑郁自殺。我想,最好的青春,就是不后悔。縱情歡樂固然有快感,然而這種快樂也只是轉瞬即逝,真正帶給你快樂的是尊嚴和成就感。于是發誓以后上了大學絕對不能蹉跎。
魯迅先生教導說:“若只讀書,便成了書櫥。”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會讀書卻是一種技能。當有了足夠多的生活閱歷后,讀書便不只是在讀別人,而更像是在讀自己,甚至從書中學會一種方法更認真地審視自己的生活。經典能從現實里的各個領域尋找它的意義,暢銷書卻只能淺嘗輒止,因此,讀好書也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