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想必你肯定看過不少關于讀書的干貨文章。
關于某一個方面的書單,關于如何開啟快速閱讀,關于如何做好讀書筆記,關于如何加強記憶,等等讓我們更好的讀書的方法。
可是我告訴你,這些干貨一百年前就有了好不好。
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講如何閱讀經史子集、文藝小說方面類型的圖書,因為本書的作者是民國的眾位文化大師,如胡適、蔡元培、王云五、林語堂、豐子愷、朱光潛、馬寅初這些一百年前就讓人矚目,現在讓人追懷的文化大家,但真實情況是這是一本超越中國,超越文學方面的關于讀書方法論的思考與辯證。
關于讀書的問題有哪些?
胡適說“我們平常讀書的時候,所感到的有三個問題:一,要讀什么書;二,讀書的功用;三,讀書的方法”
胡適先生一針見血的講出了關于讀書的問題,我也將從這三個角度來展開討論。
一、要讀什么書,推薦書單可信嗎?
常常有很多推薦書單,作者列出一些書名,放出關于本書的理解,我會趕緊把這些書單收集起來放進印象筆記,以備后用,所以我的筆記里大量的亞馬遜推薦讀書,XX報推薦的十本好書,我也買過很多別人推薦的書,但常常讀完幾本以后覺得并沒有推薦講的那么好,或者是因為我的理解不夠,或者是因為我覺得對我沒那么大用處,總之收集的推薦書單越多,越覺得讀了那么多書,怎么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感覺。
而在本書中,胡適先生卻簡明扼要的指出“許多學者所選定的“青年必讀書”,不過這于青年恐怕未必有多大好處,因為都是選者依照個人的主觀的見解選定的,還不如讀青年自己愛讀的書好?!?/p>
江問漁先生是這么說的“讀書的時候要注重書的選擇。一審明內容是否為我所需要,二配合時間,是否能在一個定期內讀完?!薄?/p>
所以關于讀什么書的內容,我們還是得以興趣為指導,但要考量對于讀書者本人是否需要,是否能在合理的時間內讀完,否則別人推薦的書單再好對于讀者也是一種負擔。
二、為什么讀書,讀書有什么作用?
愛讀書的大家有沒有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如果被不太熟的人問到,我常常是沉默以對,因為讀書這件事常常被誤解,要么就是太過功利,要么就是讀書太過圣潔。
潘仰堯先生是這么說的“讀書有三種作用,第一讀書可以替我們解決一切難題及應付社會上的一切事情,第二讀書可以增進職業上的許多知識使得做起事來可以增進許多效能,第三讀書可以使得精神愉悅身體不覺得疲倦?!?/p>
胡適先生是這么說的“我們如果推論為什么要讀書起來,那可有三點:第一,因為書本是學問知識經驗之記錄,人類之遺產,讀書就是要接受這部遺產,來做基礎,再去發揚光大。第二,因為要讀書二讀書,人類是必要讀書的。第三,因為要解決目前的困難,應付環境和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所以要讀書?!?/p>
同樣胡適先生關于讀一本書到底有沒有用,有這樣一句非常讓人深醒的話“無論哪本書都是有用的,都能幫助你解決困難的,當在適用的時候。”
所以比起讀什么書,讀書有什么用這些問題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尋找“一本書的適用時刻”,在想要提升的時候讀實用的書,在想要放松的時候讀小說文學,很多爭論是因為我們沒有讓書與適用時刻匹配。
三、讀書有哪些方法,這些方法有什么用?
關于讀書的方法這本百年前的文集算是把這個問題講透了。
江問漁先生認為要區分哪些書要略讀,哪些書要精讀。
胡適先生則認為讀書要“精”而“博”,精讀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收到。博則是要不拘中外,多讀外文書。一切中國的經史子集都是雜貨店,很少是有系統有結構的,都是漫無計劃隨便集成功的。
朱光潛先生認為讀書可不是只讀課本,一是課本范圍狹隘很難擴充內容,二是課本會拘束我們的思維。
同時要避免一些讀書的誤區
程瑞霖先生認為讀書重要的是不要照搬古人讀書的方法,不要躐等,不要尚強記,更不要貪多。
潘仰堯先生認為讀書有四忌,忌粗疏,忌空泛,忌盲從,忌武斷,而要做到深入,懷疑,虛心,耐煩。
江問漁先生更是指出讀書的三戒,戒盲讀,戒浪讀,戒死讀,堅持四要,觀察物,體驗事,配合時間、目的、需要,思學合一。
大師們用自己深入淺出的語言闡釋了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從這些經驗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讀書的一些基本方法。 ??
1、先要避免讀書的誤區--做到不盲目讀書,不貪多讀書,不只讀中文書。
2、要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和要求--知道自己需要讀什么書,知道自己應該用哪些閱讀方法,知道自己如何將所讀與生活聯系。
3、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讀書的方法--略讀要博,精讀要細致且實用,不論是提問還是筆記都是為了更好的進行讀書。
這是我14本讀書方法論閱讀筆記的第二篇,我希望讀完14本關于讀書方法論的書后,能夠真正想明白,掰扯清關于讀書的很多問題,先學會讀書再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