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只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謀道的重要性——著名書法家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解析《論語》

【原文閱讀】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①。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篇》

【名詞解釋】

①餒(něi):饑餓。

【全文翻譯】

孔子說:“君子謀求的是道而不去謀求衣食。耕作,常常會有饑餓;學習,往往得到俸祿。君子擔憂是否能學到道,不擔憂貧窮。”

【簡要分析】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謀道還是謀食,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選擇。選擇不同,人生就不同。孔子主張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國安邦之道。他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如果能體會到道的妙處,就算是立即死去也毫無遺憾,可見道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來,人生在世,應該追求的是道。只有追求仁道,才能體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食指的是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的食物,以及人們賴以生存的其他物質資料。

樊遲曾向老師請教如何耕稼,孔子很鄙視他,說喜歡耕作的樊遲“小人也”。

在本章中,孔子又說,“耕也,餒在其中矣”,意思是說,種地也不能避免餓肚子。后代有學者因此認為孔子瞧不起從事農耕的勞動人民,應該受到批判。

這是他們對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種曲解。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他并沒有瞧不起農業,更沒有瞧不起農民,他之所以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意思是君子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應該致力于立身行事、安邦治國。這是從整個社會著眼,認為只有社會安定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才能正常運營,人們才有的吃有的穿。如果社會秩序混亂,民不聊生,老百姓自顧不暇,誰還有心思耕種呢?君子治理好社會,君主自然有所回報。

由此可見,君子不是“不謀食”,他們恰恰是通過“謀道”來“謀食”,即孔子所說的“學,祿在其中也”。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只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謀道的重要性,而不是說君子就不用吃飯了。人在這個世界上,首先就是活著,因而吃飯穿衣之類的生理需求是最重要的。孔子所說的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物質基礎;而孔子終生追求的道,無疑就是上層建筑,沒有物質基礎,上層建筑也無從談起。

孟子對食的重要性理解的最為透徹,在《告子上》中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人要是餓死了,還說什么精神道義呢?但是也不能把眼光都盯在食物上,還應該有一種精神。如果沒有精神的指引,人們的行為就會陷入迷茫。

因而,對“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最佳理解是,要堅持道,這是不能動搖的,在堅持道的前提下謀食。謀食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但是不能為謀食而謀食,更不能為謀食而害道。具體說來,就是要堅持一種“安貧樂道”的思想,為了追求“道”,身處貧困也在所不惜,這一點,孔子的弟子顏回做得非常好。

孔子曾對學生們夸贊顏回“賢哉”,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那么“賢能”,還是受窮,這不禁讓人對孔子的話產生了疑惑。其實并不矛盾,在世道不好的時候,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不能正常運營生產,就是去謀道,也很難“祿在其中”。但是,不是說在亂世中就不需要“謀道”,而是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原文閱讀】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篇》

【全文翻譯】

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須先把器具打磨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結交士中的仁人。”

【簡要分析】

這段話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傳誦千古的名言。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只有準備工作做好了,基礎打好了,事情才能得到順利解決。

準備工作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性。首先,通過準備工作可以讓你對事情做一個整體的把握,宏觀上的認識可以讓你的思路更清晰、更全面。

要做準備工作,首先就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對事情進行周密計劃,將做事過程分成詳細的幾個步驟,每個步驟需要什么物質資料、技術支持,以及現實條件等。這就等于在潛意識中將事情做了一遍,將可能遇到的困難都考慮到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處理事情的基本程序和方式方法。如果能提前準備好將會用到的條件,就可以避免事到臨頭手忙腳亂,使事情得以順利開展。

做好準備工作,也是提高辦事效率的方法之一。這里不是說準備工作不需要耗費時間,恰恰相反,有時準備工作是相當耗時的。但是,事先充分謀劃,比起事到臨頭手足無措還是要節省很多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說的都是這方面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事先準備好了趁手的工具,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

準備工作是否周全詳盡,是事情能否順利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禮記?中庸》中說道:“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意思是說沒有事先的準備,就不會取得成功,起碼不能順利地取得成功。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醫生做手術前,所用醫療器械都是事先消好毒,分門別類地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用的時候伸手就可以取到,既保證了效率,也保證了安全。試想,如果要用到某個醫療器械,卻還沒有準備好,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手術的成功根本無從談起,還有可能引發醫療事故,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商鞅對以法治國很有研究,受李悝和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他曾經做過魏國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魏惠王沒有任用他。

后來,商鞅得知秦孝公求賢,就投奔秦國去了。他到秦國后,先結交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在景監的引薦下,商鞅見到了秦孝公,與他談了三次話,從帝道、王道、霸道三個方面闡述了為君之策,得到了秦孝公的贊許。

他的新法中包括許多富國強兵的內容,例如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鼓勵人們開荒,可以自由買賣土地等,這些措施使人民得到了實利,也對國家有利。

另外,商鞅變法確實觸及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反對,但仍有不少人對商鞅變法表示支持。

總的看來,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首先是結交景監,為自己創造了機會。其次是贏得了統治者秦孝公的支持,即使有反對者,也不敢和統治者公然唱反調,這使得商鞅可以安心推行新法。再次,贏得了同僚的支持。最后,贏得了百姓的擁護。有了這些準備,商鞅變法便順理成章地成功了。

孔子提到的“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是指“為仁”也要“利其器”,也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比如你想對人民、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必須先搞好人際關系,結交賢達,讓自己進入上層社會,這樣就能獲得施展才華的職位,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此種種,都是在做準備工作。

孔子的這一思想具有超越時代的特性,他不受時代的局限,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對我們每一個人也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不論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不僅要準備好工具,也要為完成事情準備必要的條件。只有準備工作做好了,才不至于兩眼一抹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才能更順利地抵達成功的彼岸。

【原文閱讀】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篇》

【全文翻譯】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簡要分析】

本章孔子所說的兩句是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有著永恒的價值,已經被后人當作成語來使用。它提醒人們看問題應從長遠著眼,否則,眼前就會發生困難。人能謀慮深遠,思考成熟,就會辦事周詳,及時預防流弊,也就能讓憂患之事不得接近。

這句著名的話常被引用,因其包含有令人警醒的憂患意識。然而,為什么人如果沒有久遠的考慮,就必然會被眼前的憂患所困擾?風物長宜放眼量,短視的人囿于一事一物,對事物的發展的看法自然會片面或偏頗,則必然為近患所困。而有遠見的人,并不是沒有眼前的憂患,而是看到了事物發展的未來,會對眼前遇到的憂患正確地認識、對待、處理。

但事實上,遠見不是人想有就有的,那是學識、經驗、胸懷的綜合體現。

這句話對普通人的啟示是,人要有點兒憂患意識,不要鼠目寸光,把眼睛光盯在眼前,盯在既得利益上,要想一想后面的事情,想一想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這樣,當遇到挫折時,就會多一份豁達、自信和智慧。一切困難、苦難都會過去,因為有一個溫暖的希望在等著,它叫未來。

【原文閱讀】

子曰:“見賢思齊焉①,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②。”——《論語?里仁篇》

【名詞解釋】

①賢:賢人,有賢德的人。齊:看齊。

②省:反省,檢查。

【全文翻譯】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簡要分析】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論語?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的修養方法,就是為了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偉大功業,而是能否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內心向善力量的增長,去除心中的不良念頭,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自省是辦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獨和曾子的三省吾身,這兩個方法都注重內在的感悟。而孔子這里提出的方法則是由外而內,避免了獨坐枯思可能帶來疲倦和迷茫,從而使自省變得生動和活潑起來。

據史載,蘇軾在年少的時候,他的母親程氏教他讀《后漢書》。當讀到《范滂傳》的時候,蘇軾為范滂母子大義凜然的精神感動,就問自己的母親說:“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親將如何呢?”程氏回答說:“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樣為國盡忠,我難道不能像范滂的母親那樣嗎?”

范滂是東漢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權貴。第二次黨錮之禍時,十常侍誣陷范滂,下令將他逮捕。許多人勸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縱放。但是,范滂的母親卻勸他學習李膺,慷慨赴義。蘇軾母子這番對話,就是典型的見賢思齊。也正因為有這樣向善自省的修為,蘇軾后來才成為一代賢士。

見賢思齊,是尋找一個進德修身的人生榜樣;而見不賢內自省,則是找一個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鏡鑒,不失為自我修養的捷徑。其實,一個人起點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人有缺點或者過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滿身錯誤而不知。

面對我們自己的種種不足或過失,如果能夠正視它、改正它,就沒有什么可擔憂的了。正如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說的那樣:“追悔可恥的行為就是對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說白了就是正視自己的錯誤、進行自我反省。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還自欺欺人,覺得都是別人的過錯,自己只是受到了牽連而已。對于這種人而言,他們很難會正視自己的錯誤,更不希望有人將他的缺點給揭露出來。

對于別人的批評,大多會采取文過飾非,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這就像已經發現了堤壩上的裂縫,卻不進行修補,只是在上面涂上一點水泥將縫隙掩蓋住。從表面上看,堤壩仍是完美無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沖擊下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原文閱讀】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篇》

【全文翻譯】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簡要分析】

地理環境似乎能決定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中國是陸地國家,尤其是政治核心歷來居于內陸,人們的生活方式為刀耕火種,男耕女織,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生活空間就在本巷、本村、本鄉、本縣、本市、本國。

這樣的生產方式又產生了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由此也便重人倫,厚情誼。

而海洋邊國家的人就不同,他們以捕魚為生,為了捕到更多的魚,必要逐漸遠游,目之所及,海闊天空,心態就開放。遠游到異地,還會產生交換,商業和貿易就會發達,也便生了侵略之心。再遠游,就發現了新大陸;當然也發生了血腥的屠殺。

夫子時代,交通閉塞,信息不暢,生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遠游;三十畝一犋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倫秩序。長時間不在父母身邊,何以為孝?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遠游,也必須要讓父母知道方位。

今天就簡單了,再也沒有慈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了。一封電子郵件、一個電話,就算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天涯若比鄰,遠游反倒成了光榮的事情。你的孩子在哪兒?美國呢!一臉的幸福和驕傲。只是,人情越來越稀薄。孩子與父母,就快剩下一個空中的電波和屏幕上的符號了。

【原文閱讀】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①。”——《論語?里仁篇》

【名詞解釋】

①訥(nè):說話遲鈍。

【全文翻譯】

孔子說:“君子說話應該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簡要分析】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此語言簡意賅,一語道破了為人處世的玄機,即少說話多做事。在春秋時期,這句話就已成了當時智者行事的重要法寶之一,時至今日,依然是人們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之一。

訥于言,有兩層含義,首先提醒我們少說話。當然,少說并不等于不說。若是一個正常人整天不說一句話,那就有點兒不正常了。但是,說話多了也不行,正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其次,要求我們少說空話和大話,空話廢話毫無意義,而吹大話,最終只能使自己成為別人的笑柄,就像紙上談兵的趙括。孔子一向反對多言,并且一再告誡弟子們話應當少說。

少說話對于大家來說,尤其是對一些剛剛入職的人們來說,更是一條好好生存下去的金科玉律。不該說的就不要說,想說的也要經過仔細的斟酌后再說,這才是比較高明的交際手段。

大家想想,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最好還是沉默一點的好。若是忍不住多嘴的話,很有可能你連自己如何出丑都不知道。雖然此言有點兒消極,但卻不失為一條明哲保身的妙計。

孔子不僅強調“訥于言”,更強調“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孔子知道,說大話容易,做成事困難。許多事情,尤其是社會性事物,表面上看著簡單,實際上卻是千頭萬緒。而且,許多時候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看起來是做件好事,實際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隱患。

任何事物都處在時時變動之中,眼前有利,并不代表將來有利;對有些人有利,并不代表著隨社會大眾有利。如此等等,不加深思和認真實踐,很難理解做事之難,也不會有長遠眼光。少說話,勤觀察,理清頭緒;重實踐,多做事,識得輕重緩急,才是正確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才能興利除弊,造福社會;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原文閱讀】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篇》

【名詞解釋】

①行:行走。

【全文翻譯】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如發現他的缺點則引以為戒并加以改正。”

【簡要分析】

孔子這句極為著名的話,已經成為歷代有志之士、好學之士的座右銘。凡有一點特長的人,他都認為有可資借鑒取法之處。就是有錯誤的人,他也認為可以作為反面教材,觀照自己的言行有無同樣的不足。他喜歡以別人為師,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三個人做事,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紀律、制度。如果沒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將不太會成功,或三個人、團體必然出現矛盾。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種好學的態度和精神,也指導了我們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并學習,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并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優于己、強于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于責人而寬于責己;拿正確的道理當作手電筒,只照別人,卻不照自己。這樣,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擇其善者而從之),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以至發生沖突。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離不開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能夠虛心向別人學習,這種精神已經十分可貴,更可貴的是,不僅要師人之善,還要以別人的缺點為借鑒,這是平凡而偉大的真理,對于指導我們處世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閱讀】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

【全文翻譯】

孔子說:“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簡要分析】

真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么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于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擁有曠達胸懷,這不僅是人們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一種心態,還是人生修養的一種境界。憂傷愁苦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人們只有保持著樂觀的態度,通過艱苦的奮斗,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還存在著差異,即便是在同樣的環境下生活的人們也不盡相同,有人終日樂觀愉快地生活著,而有的人則整日里愁苦不堪。

人生在世,幾人沒有經歷過苦惱、失敗和困頓?身遭不幸或身處逆境之時,更應該解放自我,放寬胸懷,否則很容易深陷泥沼而無法自拔。若是一味糾結于名利,患得患失,收獲的將是一個可悲的人生。這方面,東晉名臣殷浩就是一個典型。殷浩出身名門,擅長談玄,年輕時聲名遠播。朝廷多次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

后來,名將桓溫勢力急劇膨脹,有奪權篡位之勢。當政的會稽王司馬昱擔心桓溫尾大不掉,便請殷浩參與朝政來牽制桓溫。在司馬昱的支持下,殷浩出兵北伐,希望通過建立軍功來抗衡桓溫,但因沒有將才,接連幾年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桓溫請求罷黜殷浩的官職,得到大臣們的贊成。

殷浩丟官去職以后,表面上從容自如,實際上積郁甚深。在沒人的時候,他整天整天自言自語,用手指頭在空中書寫“咄咄怪事”四字。這種神經質的行為,反映了殷浩內心的戚戚憂懼。

在斗倒會稽王之后,桓溫想起用殷浩,便寫信請他當尚書令。殷浩高興極了,連忙回信表示感激。因為怕回信中有言差語錯,信封好后拆了又看,看了又封,反復幾十次,最后竟然給桓溫回了一封空信。桓溫收到空函,大為惱怒,請他當官的事再也不提。殷浩受此打擊,不久就去世了。小人長戚戚,殷浩就是這樣患得患失的人,一封空函,留下了千古笑柄。

這句話,孔子道出了君子與小人在胸懷和心態的典型差別,對此,錢穆先生點評道:“讀者常以此反省,可以進德。”而南懷瑾先生則對此點評道:“這兩句可作為座右銘,貼在桌旁,隨時用以自勵,養成坦蕩蕩的胸襟。”

  都兵劍,號臥牛齋主,桃園書畫社社長,劍蘭客廳掌門人,當代著名書法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其書法作品被稱之為“兵劍書法”。共和國同齡人,出生于太行之巔一一山西陵川。都兵劍先生曾戎馬軍旅20載,后創辦“北京鴻都書畫院”并擔任院長,研究探討和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都兵劍先生先后發表書法專集《翰墨劍情》、《兵劍書法作品集》,中篇小說《歲月留痕》,回憶錄《劍行》,散文集《手機上的歌》等文學藝術作品。

  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是當代行書名家,都兵劍先生的行書被譽為當代流體行書名家,可以說都兵劍先生把行書寫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書法風格上也自成一體,是在繼承中以所發展的。都兵劍先生出版了很多部書法學習的專著和書籍,為普及書法教育、學習書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對于都兵劍先生的書法作品來說,自然與古樸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著名書法家、當代書畫家、書法教育家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自幼喜愛書畫,堅持50年臨池不綴。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習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行書見長,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比較深厚,屬傳統功力型書畫家。

  2021年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北京大學姓氏文化研究學者馮志亮先生曾這樣評價臥牛齋主都兵劍先生的書法作品:“兵劍書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兵劍書法中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兵劍書法中還往往以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意味。兵劍書法觀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筆跡流水行云。兵劍書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兵劍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兵劍書法鐵書銀鉤,韌如精鋼。”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45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4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8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4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1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8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4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